j9九游沉迷社交媒体更容易遭受网络霸凌 BMC Public Health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探讨了七个欧洲国家的网络霸凌现象,作者发现网络霸凌可能与14-17岁的学龄少年频繁使用社交网站有关。这项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然而,网络霸凌还包含许多其他情形。虽然网络霸凌听起来不像身体霸凌那样具有威胁性,但却可能会导致同样严重的心理后果,如降低受害人自尊感、使其产生孤独、抑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导致受害者。
研究发现,网络霸凌与其他社会人口因素(如性别和年龄)存在关联。最近在BMC Public Health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七个欧洲国家(德国,希腊,冰岛,荷兰,波兰,罗马尼亚和西班牙)的网络霸凌受害模式,特别关注了互联网的使用以及社会人口和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
在这七个欧洲国家中,研究人员以学校为单位展开研究,要求学生填写特别设计的调查问卷。这些问卷的问题包括在线霸凌行为的定义和例子,重点放在了敌意或伤害行为的因素。该研究一共调查了12,372名14-17岁的少年。
作者认为,罗马尼亚的高网络霸凌率可能与互联网使用的突然增加有关,该现象导致了父母与年轻一代之间在技术上的代沟。换句话说,父母难以跟上孩子的步伐和最新的网络发展,从而无法提供孩子所需的正确教育和保护(边界)。
这项研究最令人担忧的一个发现是,自从2011年开展的“欧盟儿童在线”研究(”EU Kids Online” study)以来,网络受害现象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虽然这些研究并不完全相同(青少年的年龄相异),但这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网络受害现象具有潜在的增长趋势。
为了进一步理解网络受害现象以及为什么某些人受到的影响比其他人更大,作者分析了其他因素与之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之前研究过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还包括一些可能提供更多线索的其他因素。
他们将心理因素和周围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分析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其可能与网络受害现象的关系。一个意料之中的发现是,在所有被分析的国家中,将遇到的问题隐藏于内心(如抑郁和焦虑)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遭遇网络霸凌。
研究最后探讨了上网花总时长及其对网络受害机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罗马尼亚,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增加了在线霸凌的风险。然而,在三个国家中,每天使用诸如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等社交网站超过2小时则增加了网络霸凌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霸凌与痛苦和精神病理学症状有关联,人们应认识到由其引起的心理社会影响,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研究人员还呼吁教育系统将信息和通信技术教育纳入课程,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使用突然增加的情况下。同时j9九游,鉴于该研究的观察性质j9九游,关于网络霸凌的直接原因的结论有所局限j9九游。此外,该研究的数据采自5年之前,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当前的网络霸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