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6666

新闻资讯 分类
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原来我是她粉丝”:王心凌的突然翻红与社交媒体的记忆建

  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原来我是她粉丝”:王心凌的突然翻红与社交媒体的记忆建构“如果你突然打了个喷嚏,那一定就是我在想你;如果半夜被手机吵醒,那是因为我关心……”群星璀璨的五月,“刘畊宏女孩”的话题热度还未散去,自称“王心凌男孩”的粉丝们已经踊跃登场,一头扎进由短视频媒体、社交媒体共同编织的“青春记忆”里。

  2022年5月20日,由芒果TV推出的《乘风破浪第三季》开播,有着昔日“甜心教主”之称的中国女歌手王心凌以一身学生服造型亮相,边唱边跳地献上自己的代表作《爱你》,瞬间点燃中青年粉丝们的追星热情。

  接下来的几天里,王心凌相关话题在微博、微信中的话题指数飙升,其歌曲批量“空降”QQ音乐热榜,芒果TV平台上《爱你》表演段落的播放量直接拿下“收视第一”,而网友们的“二次创作”更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广泛“二次传播”,不断将这场与“青春记忆”有关的“王心凌翻红”事件推至新的传播高度。

  对此,王心凌在微博回应称:“如果这几天让大家想起美好的回忆,那真的是一件更好的事。我会和你们继续创造更多记忆,也希望能用音乐,陪大家走过各种历程。”

  曾经一度淡出大众视野的偶像歌手短时间内迅速翻红,固然可以站在市场竞争的角度,从视频平台的经营困境、突围战略中找到极具说服力的根据。然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节目本身的定位、歌手打造的“人设”,还是粉丝反馈的效果,都共同指向了“记忆”这个关键词。

  以芒果TV、微博、抖音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在贡献一波“回忆杀”的同时j9九游,也在以独特的方式塑造着新、老粉丝集体记忆的书写。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从“王心凌现象”中提炼出值得在传播学层面上探讨的问题:集体记忆在新媒体空间中是如何建构的?对于集体记忆的书写,不同类型的话语呈现为何种关系?其与社会宏观背景之间有何关联?

  最近发生的“王心凌现象”或许算不上重大、严肃议题,然而考虑到近年以来国内流行音乐领域出现了很多主打“青春牌”“情怀牌”的大量同类型节目,媒介记忆角度的分析或可提供一些不同的认识。

  其一,记忆与个体的认知心理有关,更被认为与社会层面的建构有关。哈布瓦赫较早强调集体记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属性,个体记忆受到社会框架的建构与制约,由此开启了新的研究传统。[1]

  其二,作为承载记忆的介质,传播媒介不仅能够传递信息,更连通了个体自传式记忆与社会结构层面的集体记忆,媒介与记忆呈现相互形塑和交织的状态。[2]

  其三,新媒介改变了记忆建构的权力运作方式,它们有可能与主流叙事保持一致,也有可能呈现出多样性、对抗性。[3]

  由于关于王心凌的话题讨论主要呈现在以社交为主要功能的平台,我们本次以新浪微博中“王心凌超话”和相关热门话题下的留言评论为媒介记忆的分析对象。其中重点选取了5月20日0时至5月23日23时这一阶段的帖子和网友留言。

  剔除与主题无关的、缺少实质内容的、未获他人点赞的留言后,通过文本分析法、话语分析法,考察留言的情感态度、记忆主题与关键词;结合留言文本特征揭示话语实质;并且,将记忆文本与媒介技术、社会变迁关联起来做进一步阐释。

  作为华语乐坛红极一时的女歌手、演员,王心凌早期的成长、活跃阶段恰好和“80后”“90后”粉丝群体的成长时期基本重叠。

  资料显示,王心凌出生于1982年9月,2003年发行首张个人专辑《Cyndi Begin》正式出道,并凭借偶像剧《西街少年》崭露头角。

  2004年,发行第二张专辑《爱你》,同名主打歌《爱你》走红;同年,主演的偶像剧《天国的嫁衣》夺得年度收视冠军。

  2005年,发行第三张专辑《Honey》,因甜蜜的歌声及欢快的舞步被誉为“甜心教主”;同年,发行第四张专辑《Cyndi With U》,主打歌《睫毛弯弯》走红。2006年,主演的偶像剧《微笑Pasta》成为中国年度收视冠军……

  相应地,#王心凌[超线个帖子的留言区,就成为了这一年龄段的粉丝网友之间抒发和分享记忆的共同空间。

  “中年男人就是这样实在(指购买节目制作方“芒果超媒”股票的行为)!打榜、充值都是低了几个段位!”;

  诸如此类的留言跳脱出单纯追星的范畴,带上了“青春”母题的深刻烙印,将整个世界视为“自我的一个倒影”。[4]

  如前所述,传播媒介连通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以前的唱片时代,有一整套完整的歌手出道体系或是筛选机制,唱片制作成本是巨大的,在经年累月的宣传中,歌手容易成为“super star”,当下给人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歌手,大多得益于这一唱片模式。[5]

  然而当下数字时代,歌手个人与其作品之间的连接被削弱,“只闻其声j9九游,不见其人”的情形比比皆是,而作品本身亦因成本投入等而表现出较大的多样性。当然更重要的一个现象可能还是,最近这些年华语乐坛出现了很多数据表现优异但却不受真正意义上的大众追捧的音乐。

  “当代的娱乐产业受众群体挺惨的,每天接受劣质产品,还要自我陶醉是最高级……还好自己见识过什么叫神仙打架的年代”。

  由于部分歌手的走红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会有伴随一代人共同成长的情形(如周杰伦等),除了部分明确表明自己年龄和喜爱的粉丝(如“80后”“90后”),还存在一些路人粉,这类人群仅根据留言表明的音乐品位等难以判断其真实年龄,也难以判断其是否真的是粉丝。

  限于粉丝(饭圈)文化的发展阶段等因素,部分听众即便听过王心凌的歌曲,也未必自认为是她的粉丝。

  然而超话帖子中对王心凌具有一定辨识度的MV作品的剪辑和集中呈现、留言区同气相求的“回音室效应”,如同一枚石子激起人们记忆的涟漪,引导后者形成自己“也许曾经是她粉丝”的认知。

  “其实我之前没有特别刻意关注她,我来听听她的歌看看会不会……这首会……会……会……这个还会……原来我是她粉丝啊”。

  “当年神仙打架,虽然说喜欢她的歌,但也非粉丝,现在不同了,我是真的粉了,多少年都没有被甜到了”。

  也有部分网友拒绝按这一思路承认其粉丝身份,但并不否认王心凌有过好作品,更不妨碍他们加入到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集体狂欢中去。

  “如果按这个思路我也是她粉丝了,但是我真的不是,而且她的名字我以前也不熟……所以说作品真的很重要,有大量能打的作品,路人都没得黑”。

  借题发挥已经成为一种网络话语生成的主要方式和规律。[6]从“王心凌现象”延伸开去,部分网友对“饭圈文化”等相关议题作进一步讨论,形成了社交平台中别具特色的多元记忆。较为突出的是对华语乐坛“今不如昔”的批判。

  “个人觉得不仅仅是情怀,就是这二十年没有新作品,都是炒网红,搞流量,养成型的,没有几个真正有实力,都是被国内资本搞坏了”。

  “几乎过段时间就推一个过气的明星(doge)……前面以各种人间清醒的言论,情感大师既视感,后面掌握流量密码了,以业务能力翻炒”。

  “请问,为什么只有她起到了你说的‘情怀生意’,其他那么多娱乐圈老人为什么没有呢?那也不是谁都能这样的啊”;

  批判、质疑、协商,从“王心凌现象”延伸而来的种种争议性话语,成为社交平台中关于音乐产业、歌手偶像与青春记忆的黏合剂。

  以宏大叙事建构的集体记忆之下,个体记忆往往处于被忽视或呈微弱呈现的状态,若隐若现地存在于社会记忆中,处于记忆与遗忘之间。[7]社交平台中的多元记忆话语呈现,使“记忆的微光”的浮现成为可能。

  在视频平台主导的“青春”“情怀”等话语之外,既有对华语乐坛“黄金时代”的追忆(或想象),也不乏对“炒作翻红”的质疑(或协商)。特别是当它融入了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感受,原本忽隐忽现的“个体—集体”记忆突然变得清晰可见。

  正如一位网友的评价:“上学时候班里男生都是听周杰伦、林俊杰j9九游,没有人听王心凌,死去的青春变异了?”

  80后、90后们成长于信息资源相对匮乏但又风气渐开、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即使有意“追星”却难以支付其成本。与此相对,当下国内音乐产业、综艺和粉丝文化等发展至新的高度,隐藏在同一话题背后的代际差异、时代变迁使原本单一、片面的记忆内涵极大丰富。

  最后,针对“黄金时代”的集体记忆与针对个别歌手的个人记忆之间呈现出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前者为后者披上一层华丽迷人的外衣,后者为前者赋予更加切实、可感的生命感受,共同将这场与青春有关的记忆编织得更加绚丽多姿。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3.黄顺铭,李红涛.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5(1).

  6.陈龙. “借题发挥”:一种中国特色的网络话语生成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12).

  7.王润. “记忆的微光”:“恢复高考”的自传式书写与新媒介记忆研究[J]. 新闻记者. 2019(9).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