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6666

新闻资讯 分类
j9九游数字社会李勃:当代青年网络社交流变特点分析

  j9九游数字社会李勃:当代青年网络社交流变特点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万维网,网络的出现使人们进入了一个与现实空间截然不同的虚拟世界。这个时期的网络社交媒体如BBS,为青年人提供了新的空间和世界。在BBS这个匿名的网络社区中,青年们可以构建自己的虚拟身份,主要通过文字交流来建立社交关系,这是当时主要的网上社交方式。

  BBS的特点是由许多板块或话题组成,各个板块或话题是独立的“部落”,各自吸引着有共同兴趣或关注的青年人集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有着明确主题并积极互动的社区[2]。在BBS上,青年人用戴着“面具”的ID来开展活动,是匿名的,“ID”是人们参加BBS虚拟社区的身份证。但是,在BBS中,人们可以同时拥有不止一个ID,用户可以使用任何ID身份展开交流。另外,BBS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有明确的区域范围,就像圈子,社区的“居民”都在这个圈子内活动,而加入社区则需要明确的行为标志,例如进行社区注册[3]。这种圈子式的结构相对封闭,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稳定和持久。

  这个时期,青年人的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是平行的,青年人在网络这个世界里是“虚拟”的、“匿名”的存在。美国漫画家彼得·斯坦纳有一幅著名的漫画:在电脑旁有两条狗在上网,配文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BBS阶段青年人的网络观念,即人们在网络中的活动和交流是虚拟化的,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不相交的,虚拟世界是和现实世界平行的第二个世界。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得青年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露内心深处隐藏的想法,摆脱现实社会的压力和束缚,享受到释放的轻松而无须担心触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2002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即全国应当制定法律,严格禁止在互联网上以匿名方式发表文章。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实名制度问题的起点。自那时起,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发展,网络实名制逐渐成为现实。

  2002年,国务院发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要求网吧实行实名认证,所有客户都需要以身份证注册登记。随后,国家逐步将实名制扩展到内容层面,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清华大学带头采取措施,推动实施“网上实名”。2005年7月,腾讯响应国家呼吁,对QQ实施管理,要求QQ群创始人及管理员实名,这一举措被认为是中国全面推行网上实名制的重要里程碑。紧接着,新浪微博、搜狐、网易等也开始根据政策推行网络实名制。2012年12月28日,全国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从此,在法律法规层面,我国互联网进入了全面实名的时代[4]。

  “匿名”是指在网络上不公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信息,如姓名和职位等。在社交媒体起步阶段的BBS时代,大多数青年都不以真实的姓名和身份交流。随着博客的兴起,个人形象被重视起来,少数名人或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开始在网络中以真实身份示人,而普通网民仍然选择匿名,只是在博客的撰写和互动中逐渐揭示自己的真实社会特征。真正实现实名呈现的转变发生在社交网络服务阶段,在与现实世界高度相关的社交平台上,如人人网、开心网等,青年们开始大规模使用真实姓名,展示自己的实名形象,实名化的社交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这些平台采取了“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在前台,用户可以选择用昵称或假名、别名,不以真名实姓(当然也可以真名实姓)显示,在后台则要求用户进行实名注册。因此,此时青年人的社交不是完全的实名化,在匿名与实名中间有了一个“昵称”的“假名”。这个时期,青年人的网络世界不再是完全虚拟的,它是现实世界在网上的拓展延伸。在SNS中,因为实名注册的管理,人们无法随心所欲地完全构建“另一个自我”[5],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线不再清晰。人们慢慢认识到,网络并不是一个完全与现实脱离的世外桃源,网络社会也不完全是一个虚拟社会,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现在,网络社交的环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网民数量越来越多,不再是少数人,而是大多数。网民数量及网络普及率都翻了一倍。2011年的网民数量为5.1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8.3%[6],恰好是现在的一半。二是社交功能在新媒体中泛化,也因此衍生出了更多的细分市场。例如,B站、抖音、YY直播、快手等视频和在线直播平台都嵌入了社交功能。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51亿人,占网民整体的70.3%[7]。网络社交媒体已把以内容和交流为主推向了“连接一切”[8]。三是泛社交功能的各种应用软件与现实紧密结合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各领域,虚拟现实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当代青年切实地感受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比如网络支付,《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支付使用规模达9.11亿人,占网民整体的85.4%;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79.2%[9]。再比如微信,人们即使面对面的如常真实交流,也仍然使用朋友圈继续网络互动,在虚拟与真实之间,随时地频繁地自如地转换。

  近年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进一步推动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10]:网络不仅能实现真人与真人之间音频视频的真实对话,还能实现人与虚拟机器—它可能有一个生动的你喜欢的形象,也可能是逼真到你识别不出来的熟人的音频视频对话,比如与“Siri”交流、与游戏中的虚拟朋友互动;再如你可以带上眼镜眼罩,“真实”地爬雪山过草地,也可以凌空,还可以潜海,“真实”地领略大好河山;当然还有学习和工作......这一趋势表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对于网络社交的认知正在从虚拟转向真实甚至超真实的层面。

  在BBS等社交形式中,青年群体主要是围绕帖子的制作和加工形成交流,帖子有明显的兴趣洼地的聚集效应,在群体内形成互动。与传统口语交流中的沟通大相径庭,青年们在BBS中的自我表达主要通过文字的书写(敲击)来完成。在这种互动中,言语内涵、话语结构特性、习惯性等方面共同塑造青年人的网络形象。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的人退居幕后,文字信息重构了一个网络身份,在积极的意义上,这也为打破现实固有印象,给擅长文字书写的青年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SNS中,青年人呈现自我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个人的塑造和社会化的动态表现。个人的塑造接近于为他人而构建的私人博览馆,其中包括真实或虚拟的多元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头像、签名、地点定位等,以及更具直接表达意义的、诱使对方对自己形成特定印象的说说、状态、转载和评论等观点性元素。SNS提供了更度的展示机会,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展现自己。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照片、旅行经历、美食体验等,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与他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而社会化的动态表现则是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和互动来展示自己的社交能力和魅力。这种个人展示和社会化的表演相结合,使得SNS成为一个丰富多样的平台,让青年人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并与他人互动。

  另外,在BBS和博客上,人们主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然而,SNS的特点是音乐和图片的分享已经成为标配,这能够更加直观地传达信息和情感,增加社交媒体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也增加了青年人网络社交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青年人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的需求与小孩子和老年人肯定有所差别,即使在青年人群体中也千差万别。当代青年寻求差异的社交需求长期存在,与传统的社交媒体的一统功能附着相悖,以往追求的个性化往往牺牲在对社交媒体的妥协中,而在“应用商城”能各异的社交App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人们根据需求自行选择、组合使用,由此构成“个人门户”—个性化的自我展现图景。

  个性化的展现方式被多元化符号承载起来。在当代网络社交中,青年用户可以以较为传统的字符、静态影像等进行信息互联,也可以经由更加个性化的表情、动态影像,如GIF、直播互动、弹幕留言等形式来丰富自己的网络表达,这些符号还可以进行更加深度的私人设定,这些都可以成为承托和彰显个性的工具。

  同时,京东、美团、支付宝、淘宝等以实用性和交易特征,附带评论与短视频的推介功能,重新开拓了一个新的复合场域,并且由于快递和网购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它们可以长期停留于用户手机端。在这一类软件中,大数据将客户的信息进行记录和系统化分类,从而在推荐层面判断和展示了用户的个体性。人们在不经意间就显示了与众人不同的独特个性。当然,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穿戴如智能手表等能更加频繁而紧密地接受个人信息,可以超越手机和电脑的限制把人的个性化更加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

  自打工业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由机器循序渐进取代人类劳动的新时代,在担忧部分人群将会因此而失业的同时,一些技术乐观主义者也预见到一个更为轻松的未来,即人类的工作将会越来越轻松,工作时间也会越来越短。然而,后来的事实似乎并没有往这个乐观的方向发展。我们看到,虽然新技术不负众望地创造出了更多的工作需求和工作岗位,却并未减轻人类的工作压力和重担。与机器共事的人们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与以往不同,它更多是心智上的负担。

  “Burn-out”成为当代职场人的一种新常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虽然技术发展让体力劳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但随之而来的是心理和情感上的负担。现代工作者常常面临着持续的心智压力——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应对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否则很有可能在35岁时失业)。这种压力,尤其是在需要持续关注细节和处理复杂信息的职业中,比传统的体力劳动更加令人难以承受。其次,技术进步也改变了工作的社会性。在高度自动化和劳动分工极度细分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与机器的持续互动。这种改变可能导致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的削弱,从而增加了工作者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最后,技术进步对工作内容的改变也引发了对工作价值和意义的重新思考。在一个由机器和算法主导,且劳动者并不直接掌控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工作环境中,劳动者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贡献和职业成就感产生疑问,他们感觉自己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小齿轮,这种感觉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成果失去了深层次的联系和控制。

  换言之,工作不再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而是一种身份和创造性的丧失,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工作动力和热情。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技术的发展不能让人类从繁复的,没有任何幸福感的工作中获得解脱,那它的意义何在?这其实也一直是近现代哲学和社会学领域关于“现代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我看来,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出现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似乎为这个很长时间都无解的死结找到了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如何让技术发展切实变成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的主要推动力。理由如下:首先,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设计的核心是利用技术手段来实现地理位置自由。通过自选择工作地点,数字游民们得以远离高压的城市工作环境,转向更为宜人和放松的地区工作,从而有效减少工作相关的心理压力工作和持续学习新技术带来的心理负担。同时,地理套利策略,使他们能够在保持相同或甚至更高收入水平的同时,显著降低日常开销,从而降低由财务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压力。其次,虽然数字游民常常独自工作,但他们通常会通过参加线上与线下数字游民社区的方式与数字游民保持联系。在脱离了传统工作模式以后,数字游民们也会逐渐意识到,“社交圈”并不等同于“同事圈”,他们的社交会从同事之间的water cooler chat转向更有意义的,基于兴趣和技能提升的社交活动。此外,地理位置的自由,不但让数字游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在亲友身边,也扩大了他们的社交地理半径(全世界),为他们提供了机尾丰富的人际交往机会。最后,数字游民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重塑了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掌控方式。在传统的工作环境中,工人往往被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缺乏对生产资料的实际控制。然而,数字游民通过利用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各种数字工具,实际上重新获得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他们通过个人电脑、专业软件、在线平台等手段,自主地创造、管理和分配自己的工作成果和知识产权。这种控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更是心理和情感上的。数字游民通过这种方式找回了对工作的主导权,使得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和创造性表达。他们不再是被动地适应由机器和算法主导的工作环境,而是主动地利用这些工具来实现个人目标和创造价值。这种转变使得数字游民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满足感,对于挑战传统工作环境中的异化感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兴起证明了,即使在高度自动化的时代,个体依然有可能找到自主性和创造力的空间。数字游民们意识到了如何利用技术作为实现个人梦想和创造价值的工具,而不是成为技术进步的牺牲品。通过对技术手段的熟练掌控,数字游民不仅解决了工作中的心理压力、社会孤立和职业意义的丧失,更重要的是,他们展示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和实现个人幸福。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可以说,数字游民们的人生选择为这句话提供了极佳的现实注脚。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