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6666

新闻资讯 分类
j9九游李鑫尚恩洁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j9九游李鑫尚恩洁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其积极因素,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日常心理行为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变化。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关键是要发挥社交媒体在思想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因素,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更适应当下双重空间并行的生活方式。

  ●在面对面交流中,人们必须按照既定的社会角色修饰自己的言行,交谈时言行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而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和社交媒体“人机传播”的去现场化,大大稀释了这种制约,更容易把心灵深处的“本我”释放出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通过社交媒体的交往过程中,大学生感受关注度的同时,也容易被关注度绑架——社交媒体中对自我和个性的追求会强化自我聚焦。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拥有自主的信息过滤能力、真实而立体的社交形象构建能力和对社交媒介环境的正确认知能力至关重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树立、思维习惯养成及行为方式塑造。

  作者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生

  当今社会,媒介技术日益发达,社交媒体给大学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当社交媒体在信息查找、整合、沟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需看到,对它的过度依赖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今,大学生不仅是社交媒体领域内的“原住民”还是“主力军”,社交媒体的使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新常态。如何进行引导,尽力发挥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极作用,并规避其消极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社交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带来的改变,并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社交媒体延伸了人类的交流范围和能力,因此,其兴起之后发展迅猛,成为人们与社会建立、维持联系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从而影响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继而影响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

  1. 社交媒体的定义和具体形态。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在期刊上发表的与社交媒体相关的研究文献就有400余篇,其中主题聚焦在“社交媒体与大学生关系”的研究文献有35篇。遗憾的是,多数文献中,都没有关于社交媒体的严格定义,甚至将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概念混淆。传播学家安德烈·开普勒和迈克尔·亨莱因曾对社交媒体下过一个定义,他们认为“一系列建立在web2.0的技术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允许用户自己生产内容(UGC)与交流的网络应用”就是社交媒体,其核心理念在于“消费者即生产者”“用户自己创造内容”[1]。据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定义,社交媒体是一种通过交流工具进行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的媒体,是新媒体中的一个分支。社交媒体以web2.0为支持,互联网的去中心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特点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体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社交媒体拥有着信息公开化、信息海量化、传播平台社区化、使用主体多元化、传播诉求多元化、传播形式平等化、信息生产碎片化等特点,激发用户主动贡献和反馈内容,并在其中建立新的联系或是让现实中的人际网络得到进一步延伸。

  社交媒体的形态有很多,并非仅仅局限于大众认知中的微信、QQ等即时通讯应用内,博客、资源分享、评论等也是其媒介形态的重要分支。根据属性的不同,社交媒体可以分为以下5大类型:第一类为创作发表型,主要由博客网站(Blog)、论坛网站(MessageBoards)和微博(Micro-blog)组成;第二类为资源共享型,这一类典型代表有照片分享网站(Photo sharing)、视频分享网站(Video sharing)、音乐分享网站(Online Music)、评论网(Review)等;第三类是协同编辑型,包括维基(Wikipedia)以及社交型问答网站(Q&A);第四类是社交服务型,如社交网络(SNS)、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e)等;第五类是C2C(Consumer to Consumer)商务型,代表网站是淘宝网和团购网站[2]。

  2.大学生成为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的主力军。社交媒体聚合着广泛的话题,同时又兼具建立、维护社会关系等功能,因此受到青年大学生的青睐。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新浪财经、新浪战略合作部等联合发布的《90后媒介使用习惯研究报告》中显示,七成以上90后青年每天接触手机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三成接触手机超过5小时,其中非学生群体平均使用手机时间为3.5小时,而学生群体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为3.9小时。大学是人生中重要的过渡阶段,在相对封闭简单的学校环境和较为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大学生在此阶段的信息需求和社交需求相对旺盛,而这些需求恰好可以被拥有信息海量化、传播平台社区化等特性的社交媒体所满足,因此大学生群体会将社交媒体作为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但同时需要警惕的是,过量的信息摄入给个体带来的信息需求平衡失调,很容易使其在新媒体席卷生活的浪潮中成为社交媒体的依赖者。

  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因为不同的技术载体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然而每一种形式依据交流的方式呈现为三个层次:人机交流层次、个体心理层次、社会心理层次[3]。本文着重研究个体心理层次和社会心理层次,分别从印象心理、自我认知、网络人际关系三个角度探究社交媒体给大学生心理行为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1.社交媒体为大学生自我形象构建搭建平台。印象心理是指有意识地让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亦即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用合适的言辞、表情和动作,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印象心理包括自我监控j9九游、社交敏感性和行动技能等内容[4]。大学生正处在广泛交友的阶段,还没有较为稳定的社会角色和所属社会阶层,因此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更注重形象的构建,希望通过美化自我形象能被更多的人悦纳。社交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和获得认可的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形象构建和形象美化的成本要比实际生活中低很多,使用者只要通过筛选文字、图片、音乐、链接等信息,将其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可以展现出符合自我或是他人心理期待的特定形象。更进一步,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自我展示的需求和获得社会认可的需求,通过修饰、美化甚至虚构社交媒体上的形象,以期获得实际生活中可能无法获得的赞美。也正因如此,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对社交媒体的心理依赖,进而沉迷。如果沉溺于网上形象的构建,必然会消耗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自我卷入和自我的程度加深。根据“印象驾驭理论”之父欧文·高夫曼的理论,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表达自己的过程中,总是会采取他们所认为的与环境相符的策略,会尽量构建自己期望或者受欢迎的形象,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动机,获得喜欢、尊重、认可或同情。因此那些具有社交敏感性的大学生,会通过查看社交媒体上的评论,思考什么样的表达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欢迎,并从中总结经验经营网络形象,所发出的吸引人的文字和图片,常看起来简单和不经意,但很可能是展示者花费了大量心思、时间构建创造的。因此高夫曼将这些形象构建形容为“一场潜在的信息竞赛,是隐蔽、发现、错误呈现和重新发现的无限循环”[5]。

  2.社交媒体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聚焦。在面对面交流中,人们必须按照既定的社会角色修饰自己的言行,交谈时言行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而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和社交媒体“人机传播”的去现场化,大大稀释了这种制约。在社交媒体中,大学生更容易把心灵深处的“本我”释放出来。一些学生喜欢在创作发表、资源共享、协同编辑等类型的社交媒体中抒发困惑、情感,在与网友的交流过程中,达到舒缓压力、明确自我动机等目的。同时,在博客、微博等创作发表型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或在知乎、豆瓣等协同编辑型社交媒体上回答问题,是自我表达的重要部分,通过不断的自我表达,进而发现自我的喜好和心理活动路线等,在不断的发现和思考中完成自我的整合认知。这些对于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成其自我定位有很大的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感受关注度的同时,也容易被关注度绑架——社交媒体中对自我和个性的追求会强化自我聚焦。主题为“青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的调研曾指出,青年这个年龄阶段,意识中充满了许多假想的观众,同时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关注,因此对自己的形象有过度的自我意识和关注。发展心理学家戴维·艾金德也提出,青少年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更沉浸于自我想象中,甚至还会错误地认为别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沉溺[6]。由于在社交媒体上更易获得追捧,青年大学生会强化对网络自我形象的构建和聚焦,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如果一个大学生通过形象构建,在社交媒体中受到很多追随者追捧,则会进一步鼓励其投身于虚拟世界,更加聚焦于自我想象、自我构建、自我解读的行为,同时强化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性,逐渐滋生骄傲的心理,甚至最后催生“自恋”的情结。如果自己精心构建的形象没有预期中的受欢迎,内心比较敏感的大学生则会产生失落、挫败等不良情绪,这些因虚拟世界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则会进一步带入到其现实生活中,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社交媒体可以帮助大学生完成对自我的探索,同时,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增强青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性并将其不良嗜好放大。

  3.社交媒体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确定因素。社交媒体中的交流是一种非面对面的“人机传播”,在面对面人际交流中存在障碍的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交流的机会。调查发现,有社交焦虑的、害羞的、缺乏吸引力的或者被同伴拒绝的青少年通过社交网络,能够在学校或邻居范围之外找到属于自己的友谊和建立社交关系[7]。其一,分众化的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兴趣部落”,即使小众化的兴趣或是需求在社交媒体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社区与交友环境,“主流化”意见的影响及压力较小。其二,社交媒体交流的非面对性为受众提供了一个相较于面对面互动焦虑更轻、压力更小的环境来与朋友、陌生人互动。交流的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是心情随时开启、中断、终止交谈,交谈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控。例如,一旦其中一方想要中断话题,或是在中断话题后想重新开启聊天时,只要找到一个让对方信服的理由,双方就可以继续愉快地交谈。因此,社交媒体给大学生的日常交流带来了方便。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印象”和缺少非语言辅助信息,使得社交网络上的交流有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一方面,人们在形成第一印象时,“热情”和“冷漠”是核心特质,是人们在形成对对方第一印象时重要的决定因素[8]。所罗门·阿瑟曾对第一印象进行研究j9九游,发现人们会只根据有限的线索,就盲目、武断地对这个人的整体下结论。因此,第一印象的好坏将决定日后双方交往的基调[9]。只有进一步交往、加深了解,才可能改变第一印象。如果没有进一步交往的机会,很可能会因为不良的第一印象而中断联系。而在“人机传播”的社交媒体中,交流双方联系建立得快,切断得也会快,因此第一印象在社交媒体的交流中起到的作用更大。另一方面,缺少丰富的非语言辅助信息,使得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双方容易产生误解。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除了语言,我们还依靠表情、声调、动作等非语言信息去把握对方的情绪。而社交媒体上的交流由于缺少这些信息,发送方和接收方交流时会在文字、符号等理解上存在差异,甚至造成误解,这种误解尤其容易发生在相互不熟悉或者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尽管现在的社交网络具有立体的表达方式,有语音聊天、视频聊天和聊天表情等多种功能,但是文字仍然是社交网络中交流的主要工具。尤其是当交流发生在较为陌生的人之间时,双方只能通过字里行间去揣摩对方,很难准确把握对方的情绪、心意和态度。

  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j9九游、建立和维系社交的重要工具,并给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背景下,发挥社交媒体积极作用,思想教育工作者需扮演好先锋者、同行者、引路者、指导者这四个角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研习社交媒体给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启发和自主教育,不断完善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促进的机制。

  1.做社交媒体中的先锋者,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使用的主流平台,思政工作者不仅不能缺位,还应在第一时间主动了解前沿技术、新兴平台,成为社交媒体中的先锋者,这样,才能使其为我所用,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社交媒体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资源整合和共享,这给思政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便利,使其能够高效地完成信息通知、思想引导工作。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进行日常信息通知时,思政工作者可以直接借助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体及时发布,节省了时间和精力的同时,让学生迅速及时收到通知;其次,思政工作者平时对时政要闻和政策方针等思政教育方面的素材进行积累,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工作;最后,微信、QQ等即时通讯类的讨论组和群组等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轻松活泼的交流环境,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新媒体虚拟传播手段与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双向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主体与主导者之间的信任,达到良好的沟通教育效果[10]。

  2.做生活学习间的同行者,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亲和力。社交媒体给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带来更多的便利,也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思政工作者需要做到利用其便利性,规避其不确定性,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进行积极引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做他们前进路上的同行者。首先,社交媒体中的“人机传播”具有私密性,除了对话双方,没有人知道交流的对象、内容和时间等。在面对面交流中,人们必须按照既定的社会角色修饰自己的言行,交谈时的言行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而社交媒体交流大大突破了这种制约,并且容许间歇流的存在。对于学生,在和思政工作者通过社交媒体交流情感和困惑时,会更容易表露自己和释放感情。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把握“人机传播”的优势,面对学生的问题时,要学会掌握交流的节奏和利用可以思考的时间、余地,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和情绪,打磨话语,既能切中要点又言辞委婉。其次,对于喜欢在朋友圈发状态的学生,思政工作者可以从状态中大致判断其近况,并在状态下适当评论或者及时线上私聊进行引导调解。当然在利用社交媒体的同时,又不能一味依赖于此,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如谈心谈话,仍应以合适的方式和时机交叉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谈相结合,提升思政工作的亲和力。

  3.做青年学生前行的引路者,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社交媒体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自我形象构建的平台,强化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聚焦。但需要认识到,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的成熟期,这需要思政工作者做好青年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者,引导其正确认识而不过于沉溺其中。微信、QQ等社交服务型媒体的使用已是当今中国大学生生活的一种常态,这类社交媒体具有半虚拟化的特点,其使用者的现实朋友和网络朋友重合度很高,因此,大学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向线上和线下的朋友同时进行自我展示。面对这一现状,一方面,思政工作者应引导在现实生活中不善自我表达的学生使用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自我形象的构建和认知,进而培养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和能力,通过社交媒体寻找和巩固友谊;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学生沉溺其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构建观念,亦即,自我形象的构建是为了更好的展示自我,让他人了解自己,这一切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应为了“虚荣”而虚构形象进而沉溺。同时,也应提醒学生,虽然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寻找友谊的平台,但是网络虚拟世界只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生活的重心仍然是线下生活,告诫大学生不要沉溺于虚拟网络成为社交媒体的依赖者,而忽略了现实生活本身。

  4.做媒介素养上的指导者,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大学生活,大学生是主体,如何发挥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而规避其消极影响,根源和落点都应在大学生自身。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拥有自主的信息过滤能力、真实而立体的社交形象构建能力和对社交媒介环境的正确认知能力至关重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大学生价值观树立、思维习惯养成及行为方式塑造[11]。这要求思政工作者从根源着手,对症下药,做青年学生媒介素养上的指导者。相关调查显示青年在大学阶段对于社交知识存在强烈的需求,但是目前学校相关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同时,社交媒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地位越来越高,例如求职、实习时与相关人员的交流都会通过电子邮件等社交媒体的方式进行,社交媒体所呈现的个人形象也逐渐被作为全方位判断一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无论是从避免消极沉迷社交网络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的交往、求职的角度考虑,当今的大学生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网上交流的规律、表达技巧,学会适当地利用网络立体表达方式构建形象和个性,展示自我,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因此,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加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积极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交媒体的同时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如构建自我形象、维护与他人或工作团体之间的情感、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平衡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的技巧等。

  [2]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65-69.

  [3][4]覃征,史哲文,王若莹,李甜甜.网络应用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127.

  [7](美)巴巴拉· M· 纽曼.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友谊、孤独感和归属感[J].中国青年研究,2014(2):16-20.

  [10]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32-134.

  [11]栾海清,郭金玲.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路径及教育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7(8):38-40.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