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率媒体团到我市开展主题采访活动 解锁“一江碧水”的生态密码在漓江风景名胜区,采访团记者们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拍下两岸美景,为漓江生态环境点赞。记者唐健扬 摄
为进一步加大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成效宣传报道力度,6月2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率媒体采访团到我市开展六五环境日广西“千里西江”主题采访活动,一同探寻桂林的“绿水青山”生态密码。
活动当天,来自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广西日报等区内外十余家主流媒体记者,聚焦桂林生态环境工作的成绩和亮点,先后来到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阳朔漓江生态质量综合检测站、遇龙河、高田镇历村等地,通过线下实地走访、线上实时传播相结合的全媒体报道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桂林市高质量绿色发展生态底色。
夏日的漓江水草丰茂、白鹭翩跹,一江碧水见证了漓江生态的改善,也是近年来,桂林市坚持绿色发展,切实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缩影。
目前,桂林实施有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海绵城市等重大项目30多个,总投资200多亿元。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建设全线条支流进行截污集中治理,沿岸所有乡镇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漓江风景名胜区首批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开航,“桂桂渔”渔船全部拆解上岸。漓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标准,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
采访团乘船从杨堤码头顺流而下,听取相关负责人对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介绍,大家纷纷拿出相机和手机,拍下两岸美景,为漓江生态环境点赞。
“桂林在生态修复上,最大限度保证了景观的原真性,让鱼虾等底栖生物都能找到适宜的栖息环境。这不仅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还提升了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中国环境报记者邢彭说。
山青水碧生态美,漓江处处展新颜,是区内外媒体记者们的共同感受。未来,漓江这颗锦绣河山上的明珠将更加璀璨。
生态核查无人机升空后,边巡飞边拍摄记录沿途漓江流域的森林植被、山水地貌等环境要素……在桂林漓江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大量前沿智慧监测技术的应用引起了采访团浓厚的兴趣。
采访团先后参观了数字漓江平台、漓江流域生物标本展示墙、生物多样性实验室、空气自动监测站、漓江水生态自动监测站和漓江无人机智能巡查值守平台,感受桂林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数智化监测技术在守护秀美漓江方面的建设成果,对桂林推动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新成效给予了肯定。
新黄河客户端北京新闻中心记者李运恒表示,在采访中不仅领略到了漓江的美丽景色,也看到了桂林在保持水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站,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j9九游。
“漓江站属于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也是广西生态质量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室主任杨海菊介绍,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在固定监测点位监测到水生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103种、鱼类(环境DNA)95种、鸟类167种、两栖动物35种、蝴蝶142种。
在漓江流域源头猫儿山,监测人员还发现了全新的两栖类物种桂北琴蛙,充分体现了漓江生态保护的成效。
穿过阳朔县城5公里,来到遇龙河夏棠码头,采访团乘坐竹筏顺着碧波荡漾,考察遇龙河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惬意之情。
在阳朔高田镇历村,宽敞整洁的村庄道路j9九游,风格统一的建筑风貌,民宿酒店、咖啡厅、餐馆……一幅幅展现着生机与时尚的美丽乡村画卷,给媒体记者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019年,高田镇投入3000万元实施历村风貌整治提升工程,建生态停车场、硬化村道、新建绿化,只用了3个月,历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如今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比我想象中的美丽乡村更美,不仅有颜值,还有内涵。”光明日报记者张蕾一路走来对历村的印象特别深刻,“月亮山下的小山村,不仅有民宿、咖啡厅、餐馆……如今靠着旅游业年收入竟然达7000万元,这是乡村振兴的最好见证!”
实地采访结束后,各大媒体记者表示将充分发挥各自的平台优势,通过电视台、门户网站、报刊、公众号j9九游、视频等形式加强对桂林生态环境工作的宣传。
据了解,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将在南宁举办,“千里西江”主题采访行作为活动的一部分,还将继续前往北海、南宁等地。
届时,我市将围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主题,同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桂林样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