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出版机构离职的编辑都去干什么了?(上)近年的出版圈格外动荡,不少人离职,重新寻找出路。本期《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中国编客》专题策划,特征集一波在出版行业供职,后又离开去寻找新职业路径的编辑、营销等各个岗位的老师们,聊一聊自己在出版的经历、离职后的去向,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人均为化名)
一毕业就去了,干了11年多。做过迪士尼IP童书的编辑,营销编辑室负责人,原创童书编辑室负责人。IP童书、引进版童书、自创和原创童书,都做过。自创的是“童趣立体有声挂图”系列;原创的有《故宫御猫夜游记》《故宫怪兽谈》《我是超级饲养员》《文言日诵》《给孩子的国宝档案》以及阎崇年《讲给孩子的故宫里的明清史》等。
直接原因是一次极端情况的身心抱恙。现实原因是生了二胎后,想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根本原因则是,人到中年,我遭遇了意义危机。我很想试试,自己有没有办法更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
非常起伏啊,哭了很多很多次。心情很复杂。有非常多的不舍,毕竟是做了11年多的一份工作,不管是人还是事,感情都很深。第一次作为编辑被印在版权页上,第一次参加公司年会,第一次去国外参加书展,第一次营销活动日销过万,第一次做出百万册量级的畅销书,第一次当作者,第一次拿奖,第一次被媒体报道,甚至结婚、生老大、生老二,所有青春有关的青涩、挑战、成就、甜蜜的幸福都与这11年交织在一起。也有相当多的愧疚,不少项目当时还在操作中,有一些项目里有作者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但前同事都很专业,很多人都比我优秀,更多需要去沟通和消化的是个人的愧疚,并不会对作者产生实质的影响或损失。有一小部分的忐忑。过去过的都是“公式人生”“模版生活”,即将面临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会怎么样?心里并不是特别有底。
更多的是心中涌动着一种无法遏制的崭新的希望,凡是新路,对自己都意味着成长。我很想看看离职后,一个相对自由的自己,到底会活成什么样。目前来看,还不错,甚至是很不错。不是说挣到了多少钱,或者做成了多大的事,而是更加清楚和确信了自己的恩赐和想走的路,这种感觉超幸福。
出版是个很干净的行业,字面意思和内涵意思都是。希望大家不要把钱看得那么淡,我们提供内容和出版服务,赚取经济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要不好意思。也希望大家更看重商业运作,去积极拥抱内容变现的新型商业化运作模式。内容再伟大,也需要赚钱。不能赚钱甚至赔钱,未尝不是对内容的一种轻视。
新人都很聪明j9九游,我不想提什么“爹味”建议。祝福大家吧!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价值,尊重自己的价值。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独特的恩赐,每个人都很宝贵,你也不例外。如果环境不好,就多看看自己在这个行业里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把目光定睛在不变的价值上,会喜乐一些。不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勇敢一点,不要怕犯错。
散兵游勇一枚,自封的“内容创业者”,哈哈。出版,自媒体。欢迎大家关注我瞎写的公众号“带着牧童去放牛”,主要会发布一些育儿和女性自我成长话题。
好好地陪娃,好好地生活,警惕再次因为“事业心”重回到“卷王自卷”的老路上去。出版作为专业技能,应该会一直做下去,但不一定是主业。现在很大的瘾在自媒体上。未来如果有机会,可能也会做些教育有关的事,谁知道呢?
干了整整4年。先是文字编辑,后来美术编辑紧缺,兼职了1年多的美术编辑——毕竟是美术系毕业。除了常规的杂志出版,每年还会推出特刊,策划系列图书。因后升任首席编辑,主要负责整本杂志的策划、稿件质量把关,所以狠狠地被锻炼了一把,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下班吃饭时还经常跟同事热火朝天地聊怎么策划专题、创新形式。当时《最小说》炙手可热,我们作为正经杂志,当然不能效仿,但并不妨碍受此启发,不断创新,把互动板块做得风生水起,受到读者喜爱。总之,这4年,是我工作生涯中相当快乐的4年。在接触社会的伊始,也明确了自己的热爱。
离职的原因有二。一是,成家有娃了,家人都在老家,当时高铁还未大面积铺开,交通不便,回一趟家很麻烦,而且以我当时的收入,并不足以在太原站稳脚跟,就考虑回河南,到郑州发展;二是主编换了,前任领导对我们是放羊状态,自由自在的时候最有创造力,新领导较为保守,把杂志改得越来越传统,诸多限制,磨灭了我的工作热情,干脆换一个城市吧。
好像没有情绪起伏,我还是裸辞。之前找工作都折戟了,我挑了最中意的两家前去,一家是中高端汽车贸易公司,一家是定位高端的 DM 杂志,当时只觉得不留下我,简直是他们有眼无珠。后来还在郑州租房待了半年,当然也没闲着,手头有两本历史普及读物的策划工作。
出版行业的特别之处在于,编的杂志或图书,是精神产品,拿在手里的时候,会有成就感,收到读者反馈时,也会有荣誉感。之前的杂志,每一期我都留着,应该是我们社离职的编辑里,保留最齐全的。当然做出版,很容易内耗,几乎所有办公室工作,都可能陷入情绪危机,这个没有办法。内耗到一定程度,你会变成卡夫卡,当然很难到那种程度,但很容易理解卡夫卡。
建议就是,想要做出版,还是在北京吧,毕竟它是出版中心、文化重地。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离职后别的我不在意,就是感觉,包括我老家在内的这些中部小地方,冬天没有暖气j9九游,冷得发慌,夏天又贼热。
可以跳槽,可以转行,但能不裸辞就别裸辞,不打无准备的仗,握紧你手中的枪。我算是GAP了半年,弃了社保,之后几乎被意外和幸运推着走:阴差阳错回南阳老家做小生意,开了个店前后正好10年,中间去基层政府当了2年临时工,去上海开了1年的出租车,2022在郑州找了一份工作——兜兜转转,10年后又回了郑州,不过年底就溜了,我和郑州有缘无分,只能短暂相聚,无法长相厮守。当然j9九游,有的意外是很好玩和刺激的,比如后来我还跑过代驾,甚至当过清洁工(在方舱里,被中介忽悠)、住家保姆(照顾哥们儿的父亲,可惜就一周),带给我很多新奇的经验和思考。
巧的是,10年后,从去年 4 月份开始, 我又回到了出版行业,不过这次是做图书编辑——所以,我这篇如果是作文的话,岂不是犯了跑题的大忌?
我重回出版业,充满机缘巧合。离开伤心地郑州后,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去南方。于是去年春节后我就到了广东。我还有个作者身份,结束出租车工作后,我写了一本《我在上海开出租》,精选部分先是发表在《读库》上,在去年得以被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工作室看到,书稿被他们签下(已于今年3 月推出),因为有志于回归行业,手头又有不少作者资源,所以毛遂自荐,最终成了万有引力的兼职编辑,帮他们策划非虚构及历史、文化类的原创图书。
打算跟这个行业死磕到底,我觉得编辑可能是我的天职。如今,在图书策划和个人写作方面,我有诸多计划,也有足够的韧性和自信,只待一一实施。当然不排斥今后我再尝试其他身份,如果我感兴趣,并自觉能做得好的线版)
5年,编辑,就是混了5年时光,工作不算太忙,能抽出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自己多学习、开阔眼界、提高认知,结交了许多行业外的新朋友。
很开心,少了许多的限制,还有不用把精力放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了,可以专心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
按以前的出版思维、经营模式,行业必死。会很快,熬不到我们这代人拿退休金。传统出版业的死亡,不代表阅读的消亡,会有新的出版业和阅读模式、企业运营方式诞生。如果有机会还是会参与新出版业的。
辞职要趁早,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弱。有年龄上的,更多的是经历和思维上的。出版行业的工作经历对转行后的工作帮助有限,而出版业的经营、管理原始,会对思维造成枷锁,对转行来说,是很大的负面资产。
彻底躺平等着拿退休金。炒炒股,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寻找传统出版业以外的工作、创业机会。
离职前在这家单位工作了469天;岗位是学术著作编辑;工作日常就是审稿,一本审完审下一本,再就是走社内图书出版的流程,整体工作内容比较单一;收获的话就是编辑的文字处理能力得到锻炼,自己也是刚毕业,以前上学的时候实习岗位是新媒体方向,也没其他实践机会和经验。收获也包括结识了出版社里很好的前辈及同辈,有比较好的工作氛围。
第一,最实际的是因为工资问题。起初抱有工作一年调整工资后生活压力能小一点的心态,打算起码坚持拿到编辑证,再考虑其他事情。后来调整工资方面与人力出现了分歧,就有了辞职念头,这是直接导火索。第二,因为真正做了编辑工作以后,与我期待的有很大出入,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做了很多工作,但意义不大,可能太年轻,还是有些愤青,总觉得自己得靠熬时间才能往上走,有一点一眼望到头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离职的根本原因。第三,我留了后路。大学辅修了双学位,本来是觉得多学一点总没错,之前是没打算换行业的,考研也是出版专业,没想到我的第二学位成为我换行业的底气。辞职前,通过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后来直接就到律师事务所上班了,现在在律所工作接近一年半,实习期已过,等待律师执业面试。
找新工作不算容易,但顺利找到了。只是觉得有一些遗憾,大学4年,研究生2年,都认真学习过出版理论知识,也曾怀着一腔热血入局,但没想到小火苗没烧起来 ,就被现实掐灭了。
我始终相信有人做这份工作是快乐的,只是不适合只有有限经历的我,我做出评价的话会过于片面。就我个人而言,希望出版行业能够积极拥抱新鲜血液,给予年轻人发展空间以及离开学校、父母能够支撑自己生活的物质保障。
如果是在校学生,真的要想尽办法去争取实习机会。我们普通人试错成本太高,越早发现自己适不适合这一行越好,毕竟我们基本上都要读完研究生才真正接触社会,出学校时已经25岁以上,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是社会人员转行,我当然没有什么资格建议,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喜欢且能坚持为之奋斗的工作。
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跟自己的心走。没有什么能骗过自己的心以及状态。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最重要。其次,离职前我们肯定要考虑很多事情,但不能光想,要去做,没有执行力想再多都没用。最后,不管离职与否,换行业与否,都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未来的打算是基于目前的工作性质,依然在律师行业发展,从律师助理转变为独立律师,有一天也能成立自己的团队。短期内没有回出版行业的打算,长期再回到出版行业应该也不现实。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