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探析及跨文化传播研究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以人类共同价值为诉求,而且拥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跨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等层面的内涵。从这五个不同视角去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对这一重大思想的全球传播j9九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全球传播应该从族群跨文化传播、内部跨文化传播、交流式跨文化传播、比较文化跨文化传播、介入式跨文化传播、多元跨文化传播、生成式跨文化传播和全球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去探析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话语在跨文化传播的经度和纬度上所蕴含的重要理论意义。本文认为,该思想在不同国度和文化环境中的“再现、传播和文化转化”形式和内容必然会与该地区的语言社会文化碰撞和融合,从而形成多元解读。尤其在融入其他民族文化过程中,该思想的多元解读会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种不断生成连续的偶然性特征,并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下经历其思想疆域意义上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从而扩大其全球性关联,加快其普遍化的趋势。
本文系中国外文局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多元内涵及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9DWHY13)阶段性成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于2017年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同年,该思想又被写入中国党党章,成为全党的意志和为之奋斗的目标。2018年,该思想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在新时代特色外交层面和跨文化传播层面,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有助于增强国际多边主义对话,有益于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构建一个度的共同价值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和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的核心思想,应该从族群跨文化传播、内部跨文化传播、交流式跨文化传播、比较文化跨文化传播、介入式跨文化传播、多元跨文化传播、生成式跨文化传播和全球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去探析这一中国话语在跨文化传播经度和纬度上的重要理论意义。该思想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再现、传播和文化转化”形式和内容必然会与该地区的语言社会文化产生碰撞和融合,从而形成包括主流话语在内 的多元内涵,特别是在融入其他民族文化中会呈现不断生成连续的偶然性特征, 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语境下经历思想疆域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从而丰富其度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全球跨文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旨在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新型国际秩序。本研究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试图将翻译学和传播学理论的洞见融汇贯通,致力于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多重内涵及其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除了向世界传播真诚、友谊和美好的中国声音以外,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球治理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行动指南,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党的以来,对外传播成为我国学界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习总(2016)强调,“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总(2017b)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和平共处、共赢共享的重要途径。同年,习总又强调要“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和构建路径”,并指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这一重要论断明确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此外,习总还强调“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文化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
直至今天,在国际交流和传播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领域有两个:一是中国抗疫合作中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二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对全球生态环境改造所做出的贡献。由此可见,如果更好地国际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者则应该在更多领域或视角进一步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形成积极的对话态势。
埃及学者娜迪亚·赫尔米(Nadia Helmy)认为,外交部依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设立习外交思想研究中心,起到了在未来中东和世界在传播中国思想,特别是中国全球治理方面的作用,也弥补了埃及和阿拉伯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中中国视角的空白(Helmy,2021)。习总的视角为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并决定所有人共同利益命运的权力和尊重国家主权。有学者也谈到中国在中东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和建设性的作用(Ding & Cheng,2017)。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案不仅非常契合中东多元文化背景,也支持了中东人民的现实需求。这一主张和倡议,必将推动中东地区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帮助该地区解决阻碍发展的问题,实现持久和普遍和平。
根据目前国内外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情况,本研究试图将研究重点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对外传播和该思想与其他世界相似思想的接面研究,并在文明交流与文化借鉴的互动作用下,尝试促进这一思想跨文化传播和国际对话,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综合分析习总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后,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在综合世界众多不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基础上贡献出的一种中国智慧和方案。挖掘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世界人民对于和平与发展的需求要求各国必须迈入互相联系、赖以生存、携手共进、共同合作的命运共同体局面。
中国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兼融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多元文化综合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各民族对人类命运的主题都有着独特的诠释,并且一直都在寻找共存、共生和共荣之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最核心的概念,根植于中国儒家思想。钱穆(2004:3-4)认为,中国人先有整体,后有个体。中国人自远古时期就重视整体,注重群体性,甚至把个人与群体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地人三才观念和天人合一思想。古老的中华民族最早是以这样的“生命共同体”总体观奠定了民族“共同体”观念的基础(韩星,2022)。“这样一种生命共同体意识,就使得儒家特别重视生命关怀。这种生命关怀是以仁爱的途径,以同心圆的方式扩展的。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等差之爱,在践行上分成五个层次,即:(1)要具备仁爱之心,能够爱别人;(2)自爱;(3)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4)“泛爱众”,即爱一切人;(5)爱万物。这五个层次是在承认亲疏远近差别的前提下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推衍的,形成了爱的连环。”(韩星,2022:3-4)
新中国的发展在过去70多年里,从大国步入强国的阶段举世瞩目。这充分证明中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党把人民的美好生活设定为奋斗的目标就充分证明中国人对人类生命的尊重和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尤其是同志开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科学社会主义中“以人为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为了有效实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跨文化传播,并与世界各国尽快构建一套普遍认同的规范体系,中国应该首先构建一个新的价值认同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全球的启示在于,建构一个“以人为本”的多元共同体这一当代人本主义体系,其中包括伦理共同体、法律共同体、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Ames,2018;NaglDocekal,2018)该体系既不仅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人本主义思想,也不仅仅是西方哲学和心理学范畴的人本主义思想,而是一个适用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科学体系下的新型人本主义价值认同体系。
跨文化共同体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的互动生成,并在相遇、碰撞和解构双方的文化疆域时,重构生成一种新的疆域,促成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跨文化融合现象,促使彼此共同构建跨文化共同体的局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跨文化共同体层面体现了某种文化互惠互利的网络生成关系,也是全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间的有机互动。
有学者(Sun,2009)认为,全球主义的扩张会对本土主义造成一定影响和不适应。任何传播的内容都会在部分程度上被在地化。如果人们处理不好全球与本土之间的关系,也就意味着跨文化传播不会获得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认为,“他者”是不能被另一种语言所表征的,所以就会导致不可译性的产生(Polley,2009)。实际上,德里达的观点是想说明j9九游,某个固定的思想理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能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完全再现原本的意义。这是因为“再语境化”的条件和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必须在翻译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内涵,并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转化,才能更容易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标。同样,翻译的不可译性恰恰激发了翻译本身可以推动文本或思想转型的力量,从而在跨文化意义上产生具有可读性的译本(Sun,2012)。通过翻译的途径去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多元性,是一种研究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翻译不是复制,而是再创造,其动态转换属性导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态转化,促使多元差异性的生成。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焦点,应该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其他思想之间的“转型融合”问题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同体层面,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实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另一个则是人文生态学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物质层面的建设,同时也包括人文精神层面的建设。在经济物质层面,生态共同体层面包括生态主义、地球主义和环境保护主义等。“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人与人的共同体建构离不开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生态共同体受到民族、国别、宗教等条件的限制,是一种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人类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忧虑决定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更好地维护好我们人类的家园。生态共同体蕴涵着人类关于生存的共同伦理价值观,也是人类寻求如何打造更好和更合适的生存空间和方式的唯一目标。
在人文精神层面,生态共同体包括中华文化宝库中所有关于“生态精神”的话语。换言之,“中华民族山河精神”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式之一,其遥寄着全球中华儿女与祖国山河之间的民族情结。生态文明的精神建设是构成中华民族民族气节和风骨的精神支柱,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提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思想觉悟高度。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中华儿女提供繁衍生息的美丽家园,也是一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责任。
本文的“想象共同体”概念与西方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1983/2005)所提出的有所区别j9九游。迪克特·安德森将民族 定义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他认为,这些“想象共同体”的视角和方法证 明了人们对其他民族的认知是基于一种框定模式的民族想象和划分,而非真实存在的现象。我们应该避免对某个民族和群体的典型化想象投射,而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语境中去探索真实存在的现象。想象共同体通常会把一些分散的和不相关的事情联系想象成一个整体,并且赋予其一种宽泛的定义,而忽略了其中的多层分化和内在张力。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新框架和新理论体系下,我们必须消除人为刻意划分的想象共同体,消除不必要的民族、种族和群体之间的内在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对原有框定的民族定义进行解构和去框的过程。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民族、种族、群体,所有现代地球智人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刻意典型的划分,而每个人类生命体的命运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把所有民族都想象成一个超越狭义民族主义的概念,甚至随着虚拟现实科技的不断深化,超真实性和星球主义也是一种超越狭义民族主义的未来主义思想。因此,本研究中所提出的“想象共同体”概念,包括三个方面,即超越民族主义、超真实性和星球主义。
本部分延续前一部分关于内涵的讨论,继续讨论如何就多元内涵开展跨文化传播。汇总和筛选了重要传播学理论学者的范式(Ortiz,1940;Jakoboson,1959/2004:139;姜飞,黄廓,2009;Reichardt,2012;Buchanan,2018:474)。
2)内部跨文化传播(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在中国境内的传播形式,其中包括各种方言之间的语内翻译活动。
3)交流式跨文化传播(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强调一种平等的对话传播模式。两种文化相互找到彼此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在某些层面进行合理的商榷。这种传播模式是基于一种互惠关系的交流,双方文化必须相互尊重、相互接受和相互融合。
4)比较文化传播(comparative-cultural communication):把两种文化看做是静态的思想进行比较,在此前提下探讨文化传播。
5)介入式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致力于将对人类社会起到积极作用的思想、经济模式、社会体制、文化形式和科学技术植入到某个文化共同体中,并对其文明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本质的变化。介入式跨文化传播是在目标文化的自愿接受条件下进行的。介入式跨文化传播中应该重视翻译工作,因为翻译是促使思想和制度在目标文化中逐渐形成的重要环节,并且在长远的利益和影响上看,其作用大于短期的经济支持。介入式跨文化传播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双方文化彼此借鉴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从而为丰富彼此的社会文化做贡献。
7)生成式文化传播(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此概念最早是古巴学者Fernado Oritiz提出,后期由欧洲学者Dagmar Reichardt引入全球学术视野。生成文化传播指把跨文化传播看做是一种文化疆域之间的解构和重构过程(Deleuze & Guattari,1987/2004)。文化本身是动态形成的,在此过程中由各种异质性元素聚合而成。当两种文化相遇时,必定会相互解构自己的疆域形态,在各种条件和情况下,相互嫁接和转变成一种新的文化疆域形态。
8)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指全球和全人类普世意义层面的传播。
“多元共同体”的人本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既动态形成又延绵不断的开放价值体系。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话语与世界各种共同体价值观相遇时,必将经历思想疆域层面的解构和重构过程。只有在疆域融合之后,才能形成一个具有主导力量的思想吸纳和融通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在全球各国被传播和接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内涵不断生成和持久永恒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全球传播,从目前至2035年左右经历的阶段,可能会以开放、相遇、碰撞和互动为特征,呈现非线性的扩展走势和多元一体状态。其全球传播的第二阶段,即在2035年以后到2050年左右,可能会经历汇聚、融合和创新等特征,呈现多元一体状态。为服务于中国近期和长远的方略,中国不仅需要发现、理解、接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而且需要学会驾驭该思想的全球跨文化传播规律和趋向,积极主动培育这种思想内涵生成意识和能力。
“天下大同”目标的实现有待“海纳百川”机制的建立和对该机制有效运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化解国家和民族之间障碍与隔阂,管理或解决国家和民族之间冲突矛盾的珍贵精神资源。只有不断从视角拓展和深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泉源和内涵,才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各地持续不断地大放异彩,照亮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