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不会有笨蛋答题写“跨文化传播”吧?“转文化传播”了解一下!|新传必备专题。你没看错,转文化,而不是跨文化,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现在更加关注于“转文化传播”研究,跨文化已经有些“过时”。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转文化传播是于2018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史安斌教授提出的概念,近些年来得到学界广泛认可。所以,备考国际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同学,一定要对此概念有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备考清华国新的宝宝们。
学姐在知网以“转文化传播”为关键词,结合下载量、被引量等指标,最终找到近10篇重要的论文,为大家进行专题整理。
(福利掉落:文末已经帮大家整理好了这10篇转文化传播主题论文,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拿来读来看看哇~)
无论是跨文化传播,还是转文化传播,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传播。站在国际传播发展的时间轴上来看,国际传播的形态出现过三个明显阶段。
▲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帝国传播”,这一阶段伴随着英帝国版图的扩张和英语作为全球语言的普及;(所谓的“英式全球化”)
▲ 第二阶段是——二战以后的“跨文化传播”阶段,这一阶段是以隐蔽的美国标准进行文化的全球渗透;(所谓的“美式全球化”)
近年来,美国从特朗普时期口碑的急转直下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到大选时的闹剧,再到全球疫情防控的种种作为,致使“美国秩序”开始逐渐崩塌。而中国在全球疫情防控中的大国担当,使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引领下,总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美式全球化的大幕正在落下,新全球化时代已然到来。
如今,国际传播呈现平台化趋势,智能媒体平台在国际范围内普及不仅提高了传播效率,也让传者和受传者能够实时互动交流与反馈。平台化的世界传播也赋予全球大众直接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权力,机构媒体的信息选择权被大大削弱,基层大众在议程设置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被颠覆,“多元赋权”和“平台世界主义”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特征。
生态嬗变和媒介生态变革对传播理论提出新的诉求,跨文化传播理论与生俱来的“文化帝国主义”烙印与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全新的传播逻辑逐渐不相匹配。与此同时,基于对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反思,“转文化传播”理论逐渐孕育成熟。相较“跨文化传播”,“转文化传播”更加柔和且不具有侵略性,更能体现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切磋。它的提出是历史发展到特定时期对“跨文化传播”恰到好处的升级。
转文化传播(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较早见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史安斌教授于2018年发表的论文——《从“跨文化传播”到“转文化传播”》。其中提到,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产生了文化的转型和变异,这就是“转”。(来源)
转文化传播不以一国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不以文化的自我复制实现侵略式传播。转文化传播意在构建“整体全球化”传播体系,致力于打造包容和谐、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传播环境。通过对他者文化的过滤和吸收,实现对自我的全新认知,将他者文化内化为自身文化属性的一部分,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杂糅。(目的)
同时,转文化传播不回避文化差异性,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它强调文化间没有非黑即白的对立,主张在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化解冲突,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共赢共享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转文化传播”的内在意涵,也为超越跨文化传播开辟了理论视野。(理念)
转文化传播还聚焦于媒体在营造方面的“前景化”过程。在微观层面,具有不同经济背景和意识形态背景的媒体机构,在信息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和调和的过程。在整体主义视野下,“西方”与“他国”在宏观层面上的分歧也都系统性地体现在各自阵营的媒体话语中。(媒体)
补充解释,转文化传播并非要取代跨文化传播,而是要结合数字传播的生态变化对“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概念体系进行反思和重构。
在今年清华大学新传夏令营讲座中,史安斌老师再次提到了转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参考下图):
跨文化传播是西方中心的学科体系,它所强调的“文化的异质性”,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所谓“跨”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两种甚至多种文化之间的接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征服和吸纳。从媒介的角度而言,它所依赖的是单向传递的报纸、广播、电视和早期互联网等介质。
转文化传播的理念是平台世界主义,它的理论来源于批判的转文化主义。转文化传播更注重跨区域、跨体系、跨主体文化共生、文化互构和文化转型的识别。在“新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核心理念,多元赋权的数字新媒体是其核心场域,在其中,进行定制化+叙事化的传播。
关于转文化传播,我们还要积累一些案例,否则上考场,光是一顿概念输出,没有案例支撑,也是不可以的。
在近年全球经济民族主义崛起的背景下,为规避风险,TikTok平台通常会以“去国家化”“去化”的姿态进入本地市场,基于自身互联网迷因的属性对本土文化进行吸纳和融汇。
TikTok具有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生产资源,如神曲、滤镜和视频特效等,以及不同于传统视频网站的专业化用户生产内容的独特模式。针对不同国家的用户需求和文化特点,其在社交和内容生产等功能上进行调整。
这一策略被称为“有节制的创造力”,从而有别于以好莱坞、迪士尼为代表的“美式全球化”模式所秉持的“球土化”理念。
北京冬奥国际传播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为全球民众带来了更为真实可感的视听体验和即时互动基础,更为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体国际传播话语重构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多元文化互动和转文化传播正在成为现实。
一方面,从新晋“顶流”谷爱凌、任子威、武大靖,到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再到台前幕后的“泡泡防疫”、“闭环”管理政策、冬奥运动员“吃播”和基层志愿者互动,北京冬奥借助社交媒体成果塑造、立体、全面的“动感中国”“萌感中国”和“乐感中国”国际传播形象。
另一方面,作为新晋冬奥“顶流”,苏翊鸣、谷爱凌、羽生结弦等冬奥参与者不仅在各自领域展现了其独特的东方高度、东方速度和东方美感,而且建构了超越单一文化边界的跨文化主体想象。新生代青年群体正在解构传统欧美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一元文化主体”叙事,展现了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转文化交往和“多元文化主体”生成。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依旧蔓延的今天,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全球媒体向东看”的国际传播历史机遇,带来了从“跨”到“转”的跨文化传播新模式。
PS:像李子柒、辜鸿铭等,同样是转文化传播的参考案例,大家可以进行积累。见论文《国家形象对外“转文化”传播的 理论重构与实践选择 ———以辜鸿铭与李子柒的文化传播为例》(福利中也包含),在此不过多赘述。
在云波诡谲的国际局势下,面对西方媒体刻意抹黑和话语攻讦,“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现阶段“转文化传播”的主要任务。
从“跨”到“转”,“转文化传播”的研究和实践都处在探索阶段。新的传播生态,对原有的传播手段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转文化传播”阶段可以着力从创新传播手段出发,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但创新意味着“破旧立新”。过去“传者中心”的单向传播模式已被打破,而适应“多元赋权”的新的传播手段仍在探索。有学者提出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基于对“转文化传播”内涵的理解,在“转文化传播”的叙事中,融入共情因子为之赋能,打破文化疏离的氛围,不失为一种新有效的传播方式。共情与“转文化传播”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其内核都是“共享”与“认同”。基于此,“共情传播”的融入或将成功打开新全球化语境下“转文化传播”的新格局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