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6666

新闻资讯 分类
j9九游世界与中国|翻译增进新时代中国话语世界认同——访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

  j9九游世界与中国|翻译增进新时代中国话语世界认同——访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莫冉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对外翻译工作,多次肯定翻译工作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的积极贡献。新时代以来,为了通过翻译更好地承担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任务,有关高校积极践行使命,通过成立研究中心、增办国际性期刊、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等多种方式,培养新一代高质量翻译人才j9九游。意大利学者、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文学翻译家、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资深编辑、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国家语委研究型基地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莫冉(Riccardo Moratto)便是其中的积极贡献者。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莫冉,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翻译促进文明互鉴、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和翻译学研究成果“出海”、高校在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的举措,以及数智时代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人才培养等话题。莫冉认为,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翻译学界高度重视跨学科研究,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同时,中国高校正加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和应用,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创作优秀翻译作品,为早日形成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及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您如何看待翻译在促进中意文明对话方面扮演的角色?

  莫冉:翻译在促进中意文明对话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思想的传递。在中意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中,翻译消弭了语言障碍,使双方得以全面深刻地理解彼此的价值观、艺术成就、历史积淀及现代发展。《马可·波罗游记》等经典著作不仅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更是中意文明相互理解与相互借鉴的见证,为今日的合作奠定了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事实上,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教育,中意合作都依赖于精准的翻译。翻译还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确保政策、技术和理念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到彼此的语境中,从而推动务实合作成果落地生根。

  此外,翻译者作为文化对话的使者,通过翻译文学作品、电影、艺术展览、歌剧等,让两国人民更容易欣赏对方的文化瑰宝。这不仅加深了情感的共鸣,而且激发了灵感,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活力。简而言之,翻译既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是增进理解与合作的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最近在翻译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或审定哪些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这些作品有什么魅力和独到之处?它们将如何影响意大利读者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莫冉:我正在翻译两部即将在意大利出版的重要中国文学作品: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和苏童的《黄雀记》。《石榴树上结樱桃》细腻地描绘了当代中国的乡村社会,尤其是村落文化中的权力结构和人性复杂性。这部小说可以帮助意大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农村的独特风貌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张力。此外,这本书在德国出版后大受欢迎,其德文版本曾被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作为国礼赠送给中方,可见其国际影响力。《黄雀记》以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意大利读者将通过这部作品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更加全面的认知。

  这两部作品各具魅力,无疑会对意大利读者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们展示了中国社会从乡村到城市、从历史到当代的多层面图景;另一方面,这些故事所包含的人类共通的主题,如权力、伦理、背叛与救赎,亦可引发意大利读者的强烈共鸣。此外,这些作品的优美语言和独特叙事,定能让意大利读者领略到中国文学的丰富与深邃,增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莫冉:中国高校创办的翻译学期刊对推动翻译学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是展示学术成果和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构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媒介。随着中国翻译学在全球学术界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国翻译学期刊需要不断创新内容和拓展视野。

  要使翻译学期刊走向国际化并具备独特性,就要在学术内容上展现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价值。期刊应广泛吸纳新兴研究领域相关内容,如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翻译在全球化中的文化传播作用、翻译与社会的互动等。通过刊载前沿研究成果,期刊不仅能为中国学者提供展示平台,而且能促进全球学者间的对话与合作,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此外,翻译学期刊的国际化是走出国门、提升学术地位的关键。通过吸引全球学者投稿、实行严格的国际化审稿制度、与世界顶尖学术机构和翻译学会保持紧密合作,中国翻译学期刊可以获得全球学术界的认可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以这些标准为期许,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即将推出国际期刊《翻译与传播》(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并致力于将它打造成具有世界级水准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期刊。作为执行主编,我深知国际化战略对推动中国翻译学界与全球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翻译与传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侧重翻译学的跨学科和全球视角,特别强调翻译在文化传播、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它还将侧重于翻译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关注翻译在全球信息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它将刊载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聚焦翻译与全球文化交流、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联系。

  同时,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也得益于其严格的审稿标准和跨文化的学术网络,必然为中国翻译学的国际化和全球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高校创办的翻译学期刊不仅推动了翻译学科的本土创新,而且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了跨文化对话平台。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的翻译学正逐渐成为国际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翻译学界通过创新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技术发展,提升了翻译质量和效率,并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翻译学界提出的“翻译传播学”概念及相关理论创新了解不够深入。让国际学术界更全面了解中国学术界在翻译学前沿领域的探索与贡献,是我们创办《翻译与传播》的主要目的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作为国际期刊的评审专家、编委及审稿人,请点评一下中国翻译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方向、创新和突破。

  莫冉:近年来,中国翻译学科在翻译理论、实践、技术及跨文化传播等领域取得了突破。中国学者在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和方法。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翻译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翻译机构和译者逐渐适应了复杂的国际环境,开展了涵盖、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大型翻译项目。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翻译效率和准确度。此外,翻译学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不仅关注语言转换,更注重文化传递。

  中国翻译学界十分重视翻译学与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这具有一定的国际独创性。这些研究聚焦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与传播,包括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等。相关理论不仅为全球翻译学界提供了新视角,也推动了翻译学科的发展。此外,翻译实践的多样化与专业化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正是基于这些理论探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才得以创办《翻译与传播》,为学术界提供新的交流平台。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国际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和艺术,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背景下,翻译学的贡献不可忽视。翻译不仅传播信息,更传播文化价值。只有高质量的翻译,才能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成就、社会变革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翻译学的发展为中国在国际场中发声提供了重要支持,推动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翻译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发表了多篇论文,参与了多本论文集的审稿工作,并投身于教学工作十余年,甚至编著了不少教材。您如何看待翻译实践、研究与教学间的联系?

  莫冉:实践为研究提供应用实例,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教学则架起二者间的桥梁。翻译实践是翻译学的基础,而翻译研究则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翻译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的影响,因此将文化翻译和跨文化交流作为研究重点。

  翻译教学不仅传授技巧,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打破思维定式。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演练和收集反馈,我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翻译实践,使他们能够灵活处理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敏锐洞察作者和文本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表达,并以开放心态应对现实世界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翻译研究为教学提供最新理论成果,而教学反馈和学生的思考又能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与他们的实践紧密相连,他们的翻译作品常能揭示理论的局限性。这些反馈促使我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翻译理论。同时,学生的思考也为我提供了宝贵启示,推动我深化翻译学研究和探索,而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体现。我相信,翻译实践、研究与教学的相互促进是翻译学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增进不同文明间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报》: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在增进对中国价值观和理念的理解方面可能遭遇哪些具体障碍?中国高校为有效攻克这些难题可以有哪些作为?

  莫冉:作为一名汉学家,我认为中国话语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语言和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障碍。尽管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中国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语言的独特性、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国际因素的干扰,外国受众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中国的价值观。因此,用外国受众能够理解和认同的方式介绍中国的价值观是关键。另一方面,媒体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局限性也限制了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虽然中国的国际传播平台和渠道在不断扩展,但其国际化程度仍有限,部分外媒对中国的报道存在偏见或误读,使得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中传播时面临阻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高校可以设立研究中心,从加强跨文化研究和翻译能力培养、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创新新媒体传播三方面入手。首先,研究中心应开设跨文化传播、国际关系、语言与文化等相关课程,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为中国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其次,研究中心应积极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建设跨国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对话,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度,并为中国话语的传播提供多样化渠道。最后,在新媒体和数字平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心应关注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多元化传播手段,将中国的价值观和理念以更加生动、直接的方式展现给国际受众。

  由我牵头筹备的同济大学国际跨文化研究中心将聚焦跨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化研究。通过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研究中心将促进教育、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等不同领域的文化理解与合作。该中心鼓励跨学科合作,探索创新传播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以提升中国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总的来说,研究中心的工作既包括理论探索,也包括推动中国文化与价值观走向世界的实际行动。我相信,通过跨文化研究、国际合作和多层次传播创新,我和中外同事们将助力中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和中国文化的全球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翻译行业带来了巨大变化。高校如何帮助翻译专业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莫冉: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不断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引导翻译专业学生适应技术变革、提升跨文化素养,让新一代的中国翻译人既能掌握前沿技术,又能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翻译人才。

  以同济大学为例,该校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新质发展的战略任务,全方位、深层次地提高学生人工智能综合素养,提升师资队伍数智化融合教学能力,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同济范式。

  同济大学致力于培养具备先进人工智能技术背景的翻译人才,通过实施“三个强化”战略,推动人工智能与翻译学深度融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强化”战略分别由强化AI课程建设、强化AI素养培训、强化AI领域培养三部分组成:一是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翻译专业培养方案j9九游,系统提升学生的数字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并采用PBL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为学生进入翻译行业,尤其是涉及本地化工程、智能翻译工具的岗位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加强教师的AI素养培训,提高其教学创新能力和AI技术应用能力。这不仅能提高翻译专业的教学质量,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具竞争力的知识体系j9九游,适应快速变化的翻译市场。三是注重跨学科整合,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与翻译的结合上,目的是培养具备“AI+翻译”复合知识的学生,使他们能够从事本地化工程、人机耦合翻译等前沿技术工作。

  总体而言,中国高校正在有意识地提升翻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拓展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我满怀信心和期待,相信新一代翻译人才将在数智时代为中国翻译事业书写辉煌篇章,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