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协会动态2024年12月25日下午,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承办,第八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分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国内主要高校、智库及沿黄九省区相关部门的近60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黄河自然景观文化、民间文化、治理与建设文化、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及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内容手段等话题进行研讨。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郭卫民,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参会并讲话。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秘书长刘江主持论坛。
郭卫民指出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他强调,要围绕构建话语体系和优化传播渠道方式两个重点,从黄河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文化、治理与建设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五个维度深入研究,充分考虑国际受众历史文化背景及接受水平,切实回应海外有关黄河文化的具体关切,加强多领域、多角度、多形式对外传播的思考谋划,并与服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际需要相结合。要着力推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帮助国际社会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党、读懂中华民族。
于运全指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需要平衡三对关系:一是对黄河文化本体的研究与对黄河文化传播的研究同等重要,明确黄河文化的内涵价值,阐释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作用,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二是场景营造与文化传播同等重要,让受众看得到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体验到黄河,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黄河文化;三是研究与实践同等重要,强化研究的实践导向,加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巡视员,黄河水利作家协会主席侯全亮表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要深入提炼黄河自然景观文化的鲜明符号及其构成要素,重视黄河自然景观体验场景的作用,尊重世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等多元传播方式,让国际受众感受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王红莲认为,黄河民间文化是源于生产生活的实用文化,是扎根日常空间的鲜活文化,是饱含民众情感的审美文化,是富于持续价值的创新文化,是蕴含民族认同的凝聚文化,要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中坚持生活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挖掘黄河民间文化内涵,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江河中心主任田世民表示,要基于河流治理的共同认知,打造黄河治理文化标识,阐释黄河治理成效,发挥黄河专家智库作用,增强治理文化表现形式,促进双向沟通交流,从国内外河流治理的对比中提取共性、提炼黄河文化的国际元素、挖掘黄河文化的特有内涵,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开展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
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魏本权表示,黄河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要凝练面向国际传播的黄河红色文化符号与标识,尊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与认同的话语表达、呈现方式,以流行化、体验化的文化产品供给突破内容生产瓶颈,丰富黄河红色文化产品供给。
延安纪念馆、馆长刘妮表示,要从延安时期党的对外宣传实践中汲取讲好故事的成功经验,积极通过文化发声,用故事传播精神,用细节感动世界,用真诚感染世界,从美学视角做好传播;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提升研究能力与挖掘水平,通过研究阐释文物强化文化认同,拉近国际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创新叙事方式,形成真理要用真情讲、精神要用故事讲,国家政策通俗化、中国声音大众化的多样化、立体化的传播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表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要关注与河流有关的全球地理、生态、文化等公共议题的分布状况,理解对象区域和国家的河流文化与周边社会建构方式;要开放接收和充分吸纳参与者的多元阐释努力,丰富黄河文化的全球解码维度;要挖掘和利用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数字平台的精准化获取和投送能力,让黄河文化转化为国际关注者自身文化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表示,要通过媒介话语嵌入机制,解决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内容亲和力呈现的问题;要寻找媒介话语的全新修辞策略,解决“亲和力与感召力、实效性”之间平衡表达的问题;要考察内容生产过程中结构性要素及其影响机制,解决区域文化媒介文本内容生产流程与国际传播规则对接问题。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文霞表示,围绕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等实践需求,要创新水利行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路径,构建外语专业+水利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有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