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九游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规律文化传播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的。有的文化要素是直接传播过去的;有的只是传播某种文化要素的一些信息,从而使接受者受到启发;有的是扩大式传播,一种文化在起点上所起的作用可能是微小的,而接受它以后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还有一种潜伏式传播,某一文化要素传播过去了,当时可能默默无闻,而在以后某个时候却突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总之,文化传播是一个过程,文化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常常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模式,表现为一种持续运动着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的模式。各层面文化要素的传播并不是平行推进的,不是平衡发展的。比较而言,物质文化、技术文化的传播更容易一些,传播的范围更广泛一些。中华文化向海外最先传播和输出的往往是中国的物产和技术发明。相比之下,艺术文化、制度文化的传播要缓慢一些,传播的力度也相对弱一些;而作为文化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其传播和影响所受到的限制就更多一些。但是,物质文化、技术文化的传播,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和技术的领域,它们还可能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甚至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因为这些物产和技术发明,还体现了创造者、发明者的精神理念、审美趣味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他们作为某一文化共同体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传统的濡化和教育。而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的输出,间接地传达了这种物质产品所包含的精神内容和文化内涵,因而也就使其成为文化整体的代表而传播并发生影响。
中华文化向海外的传播,在各地、各民族产生的影响是很不相同的。不仅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且影响的性质也很不同。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容、这种文化传播对当地文化的作用和影响,都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一种文化要成功地从一个民族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为其所借用和包容,不仅取决于这种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水平,而且还要取决于接受、借用此种文化的民族文化发展的水平和需要程度,取决于接受方的态度。当一种文化传播过去的时候,如果接受一方的文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还没有达到能完全理解传播来的文化的程度,或者尚不具有接受它的需要,那么,这时的文化传播及其影响就可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如果相接触的文化都已经达到完备和成熟的程度,这时的文化传播虽然也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但不足以改变接受一方的文化模式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此种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思考方式。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来考察,在接受一方的文化处于结构性变动时,处于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内部增长着要求变革的活跃因素,此时往往对接受外来文化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较少保守的意识,外来文化的输入也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日本大规模吸收和移植唐代文化的奈良时代,正是日本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性时期,唐代文化的大规模输入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变革,也刺激了日本文化出现空前的繁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欧洲的时候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正值欧洲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运动正在兴起,欧洲社会正处在历史性大变革的前夜,因此这三项伟大发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远超出了纯技术的领域。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向欧洲广泛介绍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制度、社会生活,而当时的欧洲思想界正处在最活跃的时期,启蒙运动方兴未艾,所以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播对启蒙运动起到了刺激和激励作用,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灵感之源。
任何文化传播到新的环境下,它所引起的反应,取决于当地文化的特点。因为文化传播的接受一方,并非是一块“白板”,而是具有一定的传统、理念和价值标准的。它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往往以已有的“期待视野”模式对外来文化加以衡量,在接受新东西时将其纳入这个固有的模式来理解。这是一种“接受屏幕”,外来文化总是透过“接受屏幕”渗入本土文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接受态势或接受势能。当输出(传播)方和引进(接受)方接触、交流之后,便发生从本身定势出发对外来文化的解读、诠释的问题。或者说,接受外国的某种文化要素的社会很可能以与自己的民族传统相适应、相和谐的方式来对它加以消化和吸收。文化传播时常会出现这种“再解释”和“再理解”的过程。解释者的思考和动机才使得被解释的文本呈现了新的意义,才使异质文化转变成为本土文化的内容。这里必然会发生的是“误读”,无意的自然形成的、由接受定势决定的误读和有意的、人为的由“期待视野”决定的误读。这样的误读并非坏事,有时候,误读正是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改塑、变形的手段和表现形态。这样,传播到国外的中华文化要素,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解释、接受和创造性的转化,通过这种被赋予了接受者文化的“附着物”、“添加剂”和创造性的“意义”,被融合到他们的文化之中,从而使这些文化要素发生作用和影响。这正是文化传播—接受的具体形态。
一种文化传播、“进入”另一种文化,是一种撞击的过程、矛盾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保守的一面,对外来文化总有某种抗拒性。当中华文化传播于海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引起当地本土文化的抗拒、排斥和(这与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时发生的情况一样),即使是在中华文化以强大的力量传播,接受一方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持热烈的欢迎态度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中华文化外传之后,经过文化接触的矛盾和冲突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经过当地本土文化的选择和“解释”,这些中华文化要素被“接受”到原有文化之中,与原有文化相受容、相融合,从而逐渐成为接受一方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被接受传播的民族“民族化”了。这个“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对传播来的中华文化的选择、解释、剪裁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对接受一方原有文化发生实际影响的过程,也是整个文化传播过程的最后完成。(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