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6666

新闻资讯 分类
j9九游论文解析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

  j9九游论文解析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哈喽大家好,中传的783主题写作新手指南板块上线了,本栏目会根据中传过往三年的真题风格,进行论文搜集,帮助大家在这个阶段,积累有价值的内容和夯实好论文写作的基本功。

  今天所推荐的论文,来自中传电视学院周文教授的《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符合去年真题关于“民俗、文化、节日、全球化”等关键词的讨论,而最终落脚点也有“电视传播”,对于报考135105方向的同学来说,更容易理解。全文共计9000余字,下文进行了精华提炼,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阅读原文下载观看。

  摘要:(首先,交待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包含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三个层次,但是自然文化与个体生命文化一直被掩埋和遮蔽。(其次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缩小研究的视角,从节日文化聚焦到节日仪式。牢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点明研究话题的现存问题,以及对应的优化建议)节日仪式是节日文化的重要表征和载体,我国传统节日仪式具有生活化、日常化的特点,但狭义的真正的仪式比较欠缺,呼吁创建真正的节日文化仪式。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除去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的不足,还有电视仪式特别是其中节目仪式的缺失,这大大影响了节日文化的传承。(总体来说,摘要需要简洁凝练,3-5句话交待清楚全文的框架和基本观点,突出逻辑感)

  2007年,韩国的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消息传出,国人震惊,或愤怒或自我检视。随后,应该是受此直接影响,中国政府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规定为国家法定节日,与春节同等地位,进而还作了假期调整。2009年,我国端午节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无疑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借社会新闻进行引入,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引入方式,比如研究综述式、政策变化式、词源解释类等)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当前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严重不足,即节日深层文化内涵、文化仪式、电视传播方面的欠缺,而这是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开宗明义,提出问题)

  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为契机,传统节日文化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复兴和发展,但是除了人们的重视度与关注度加强之外,对传统节日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不仅广大百姓只是把它当做休息、补充瞌睡的时光,研究者、媒体宣传也多是一些应景式的“文章”,虽然每次节日期间都会轰轰烈烈地热闹一番,但很快就无声无息,留不下什么痕迹。重要原因就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层内涵研究还十分缺乏,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度与度,不能反应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

  笔者认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这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三个重要属性,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谈得比较多的是社会历史文化,而自然文化、个体生命文化则一直被忽略。(该部分内容的作用在于讲述一级标题所在维度和全篇论文的关系,并且将二级标题的观点概括介绍)(注:论文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之间无明确规定需要有过渡文字)

  宇宙自然是我国绝大多数传统节日的最初来源。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冬至和夏至的概念。成书于战国前的《尚书·尧典》,根据日影照射的长短变化,已经用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四个节气,即后来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将一年平均分割成了四个等分,后来不断丰富,最终形成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对宇宙和自然运行规律的观察、掌握,并被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比如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就有所谓“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忙种麦”的说法。天长日久,这些自然节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慢慢就约定俗成变为了节日。

  自然文化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更具本质意义的维度。这个本质意义就是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在古代农耕社会,由于受外界干扰相对较少,那时的人们更容易体会到节日的自然气息,更愿意去享受节日的自然文化。每年春天来临,孔子都要带领去郊外,“沐浴于风,舞蹈于野”,不仅吸收自然的灵气,而且回归到自然的人性。在清明节,古人除了祭祖,还有到大自然踏青、放风筝等活动。与清明节密切关联的另一个古代节日——上巳节,也被称作“女孩节”。在《诗经》中还被视为“情人节”,春天来临,青年男女到大自然踏青嬉戏,手持美丽的芍药花、兰草,自由约会,浪漫、甜蜜,风情摇曳。海德格尔所向往的“诗意地栖息”不过如此。

  发掘传统节日的内涵,首要的是从本源上回归到它的自然文化维度,与自然和谐一致,合着宇宙运行的节拍,汲取天地自然之精髓,于愉悦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在今天高度社会化、物质化的时代,这一点尤其重要。(正文内容的形式为总分总或总分,而内容本身在于日常积累和自主思考)

  主要是与节日有关的各种历史典故、传说、逸闻趣事和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传统节日的社会历史文化属性反映了两种可能:一是来自自然的节日诞生后,人们进一步赋予了它们社会人文的色彩,所谓自然的人化。二是可以看作是传统节日的第二类起源。一些节日直接根据社会历史创造出来,比如宗教活动、伟人事迹等。后者主要体现在西方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是前者,即与自然密切不可分,在此基础上,人们再赋予其社会历史内涵。(内容概括:一是“自然的人化”,承接上一层级“自然文化,约定俗成”的内容。二是偏向“人化的自然”,对比之下点出中西方传统文化节日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差异)

  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意义非常重大。它是一个民族与国家鲜活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与信仰体系的具体体现,也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清明节期间,祭拜祖先表达了对先祖的怀念和感恩,祭奠先贤、英烈,表达出对为国家为民族做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人们的缅怀,并以此激励后人发扬光大。备受尊崇的介子推在留给晋文公的遗书中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非常鲜明地反映了人们对清明的良好愿望。端午节时,赛龙舟等活动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哀思和感怀,爱国主义精神则得到传扬。中秋佳节,人们无论身居天涯何处,只需望空对月,家园情、国家情便都得到升华。

  在社会价值严重失衡的今天,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功能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清明节,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在CCTV-3《文化访谈录·清明》中说:“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有了特别快速的发展,这给精神发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需求,走了这么远,恰恰需要我们现在去追寻祖先的足迹,追寻我们精神道德文化上的一种根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给我们心灵一个很深的厚度,这个厚度就是历史文化乃至于近人奋斗的历史,都会给我们一个历史的记忆,这些记忆告诉你怎么去做人,怎么让自己在精神上有一个归属感。”(研究问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可正反论述。这部分思考一方面符合本部分讨论的范围,另一方面也为后文的说理和论述提供帮助)

  这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里最被淹没和忽视的部分,也是最令人心动的部分。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节日文化体验。这种体验首先是个体生命参与、领悟节日的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比如清明春游踏青、放风筝,在大自然的无限敞亮之中体验到一种生命的蓬勃与快乐;端午节的龙舟赛则体悟到一种生命的奔放与豪迈;重阳登高看漫山红遍,看无边落木萧萧下,体验到的是生命的流逝与无奈;春节来临又让人们看到新的轮回与希望;清明祭祖、端午祭屈原等,则使个体生命在节日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寻找到集体、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和归宿。

  其次,个体生命文化表现为超越传统节日的自然文化和社会历史文化。在作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前两个层次里,一个人可以体验到作为自然中的人和作为社会历史体系中的人。但不管怎样,它们终究仍然外在于人。

  节日个体生命最终要突破自然文化与社会历史文化的束缚,成为纯然的生命个体,在节日里体悟到具有独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自己。在这里,人自由地释放和纵情自我,犹如庄子所说,心灵与精神扶摇直上九霄。

  李泽厚认为苏轼在中国文化史、美学史上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的人生体验、他的作品“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祈求解脱与舍弃”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就个体生命的体验来说,我们所谈节日文化中的人与苏轼是一样的,只是二者的指向结果迥然有异。苏轼喟叹人生无常寻求超脱,而节日文化里它是金式的狂欢,在狂欢中摆脱、体验个体生命的纯粹、无羁。个体生命的体验可以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表现在文学艺术中,还可以表现在节日文化里。对绝大部分人而言,现实过于拘谨,文学艺术又有距离,只有节日文化是最好的方式。个体生命体验的最佳境界应该是超然于自然与社会历史之外,傲藐天地间。节日狂欢中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自然、社会、历史的各种禁忌纷纷坠地,那一刻,日常生活被悬置、隔离、排除,现实的时间与空间被消解,那是个体生命高歌舞蹈的舞台,是纯粹生命的心灵仪式。

  我国传统节日长期以来更加注重社会历史文化意义,而自然文化、个体生命文化一直处于隐蔽缺席状态;同时,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也决定了我们的个体生命体验方式不会像西方社会那样外在狂欢,而主要追求一种内在的心灵的狂欢体验。随着时代发展,这两种情况都有所改变。我们必须恢复传统节日的文化本质,发掘它多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全方位将之发扬光大,使之成为真正的精神文化遗产。(此部分内容偏向哲学和文学,所以883人文社科的知识也可以迁移过来用在783的主题写作上。除了苏轼,还可以去写竹林七贤、李白、但丁、尼采j9九游会真人游戏第一品牌、泰戈尔、海德格尔等等)

  传统节日作为信仰与价值观的代表,都不是空洞的,它必须有自己实在的外观或载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传统节日的文化仪式。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仪式的功能是强化一种价值和行为方式。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仪式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是寻求心灵与精神的升华和归宿;而对团体、民族、国家来说,则是价值与信仰的认同,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方式。(强调意义,文化仪式观)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仪式近代以来遭到了破坏和遗弃,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的节日庆祝与节日研究对其文化仪式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雪泥鸿爪,触及表皮。春节放鞭炮、吃水饺、逛庙会,元宵节吃元宵,清明节祭祖、踏青,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等,如果说这就是节日仪式,那么它们只是广义的仪式。这种广义的仪式很有价值,它植根于民间和大众,立足于日常生活,不需教化,而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流传。这是生活化的仪式。(此处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也是前文中谈到的“约定俗成,自觉自生”,同时也可以联系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理论提出的参与性维度,将这种隐含着文化上意义的共享,决定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参考值去仔细说明)

  不仅原有的生活化的仪式在褪化,更为关键的是,号称礼仪之邦,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狭义的仪式也一直比较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狭义仪式有一套自己的规范。首先,它是价值体系与信仰的表现和载体;其次,仪式是神话的另一面,具有神话的超越意义;第三,作为神话的演出形式,仪式在整体风格上具有庄严、神圣的精神气质;第四,仪式是信仰与价值的象征性和抽象性表达;第五,仪式的最高境界是仪式表演者与参与者在仪式情境里达到忘我的化境。(该段解释了由现实行动(参与性)层面转到抽象仪式(内蕴性)层面的节日仪式,其狭义仪式的价值核心在于,它不仅是信仰、价值观等的表征和载体,相比较日常生活的参与性,这一阶段的狭义仪式进行了高度提纯,是剔除了杂质的较为纯粹的精神形式,上升到了意识层面。但是目前这方面目前节日仪式还比较欠缺)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的创建有这样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努力发掘原有的节日仪式,包括传统的生活化的仪式;二是在传统基础上,积极开创有意味的新的节日仪式形式,特别是要创建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真正的狭义的文化仪式;(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先总结前文中提到两点问题的应对措施——挖掘原有节日的生活化仪式&开创有意味的新的节目的狭义文化仪式;)三是要特别关注传统节日中自然文化、个体生命文化方面的仪式创建。这样,传统节日文化才不会是一个空洞的存在,其传播、继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有了依托。(并且整个行文也是扣合第一部分“自然文化-社会历史文化-个体生命文化”这个逻辑的)

  犹如金所说,节日永远不会消亡,它是人类的乌托邦寄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日趋模糊,其文化仪式已经衰落,但它却在不断寻找自己新的替代物。电视被认为是当代社会的电子纪念碑,挟其强大的传播功能,突破古老仪式的地域空间限制,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影响深远的现代媒介仪式,从而填补了古老传统仪式没落后留下的巨大空白。(借用金在狂欢理论中说到的“节日永远不会消亡”,实现了从“文化仪式到媒介仪式,传统文化节日到现代电视节目”的递进,也就是结尾说到的弥补填充了的古老传统仪式的传承和传播)

  肇始于1983年的央视制造了电视传播史上的奇迹,开创了传统节日与电视传播互赢的空前范例。随着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媒体的宣传也迈上了新的台阶。除了春晚之外,央视打造的中秋晚会已初见品牌效应;清明诗会、端午诗会、中秋诗会、春节诗会以高雅的品质、独特的形式也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清明节,央视多个频道、多个栏目推出了多个清明节特别节目,有《艺术人生·清明》对过去一年里逝去的对我们时代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人物的影像祭典;有《文化访谈录·清明》邀请各路嘉宾对清明节全方位的解读;已经打造多年的专项节目“清明诗会”今年献给了世博会还有《中华长歌行》、《走遍中国》等。应该说是对清明节作了全面、立体的纪念和传播。(可更新近两年的节目做积累,比如以“文化立台”的河南卫视,一是包括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的奇妙夜/奇妙游IP,二是包括春分、谷雨等中国二十四节气“奇遇记”节目)

  节日的电视仪式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电视中转播的节日仪式。它由节日庆典本身的仪式决定。二是媒介仪式。通过精心策划,充分利用电视的各种手段,制造媒介事件,由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具有了仪式的性质,由媒介事件而成媒介仪式。其实质是媒介在传播时采用仪式化的处理方式,使媒介传播本身仪式化,传播活动本身成为仪式性的庆典。其目的是追求大众媒介的外在仪式效果,是广义的仪式。央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的很多大型电视活动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而直播是最有效的媒介仪式塑造手段。三是节目仪式或称作仪式性节目。是指由电视节目呈现出来的具体仪式。它是一个电视节目,但这个节目是一个仪式,一个真正的狭义的仪式;它是电视编导们有着深刻意味的艺术形式创造,是电视仪式的内在层面。(电视仪式传播的效力是通过符号的象征意义 (意指功能) 来实现的。象征符号构成了电视仪式传播的主体, 电视仪式传播是一个符号和意义交织而成的系统,也就是前面说到的,“使媒介传播本身仪式化,传播活动本身成为仪式性的庆典”)

  问题的关键症结在于,人们一直混淆着媒介仪式与节目仪式。“媒介仪式”一词在我国学界的传播以至泛滥,与两本著名的传播学著作紧密相关,其一是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的《历史的现场直播:媒介事件》,其二是詹姆斯·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

  在前一本书中,作者指出:“公共事件的电视播出必须经受双重挑战,不仅表现事件,而且向观众提供节日体验的功能性替代。通过在按组织进行的表演之上叠加自己的表演,通过展示自己对观众反应的反应,通过提议补偿观众被剥夺的直接参与,电视成为大众仪式演出中的主要演员。电视的这种表现绝不能被仅仅看作原事件的‘变体’和‘补充’;相反,它应该被看作大众事件的根本属性的质的转化。”所谓质的转化,就是指经过电视媒体的仪式化处理之后,现实事件已成为媒介事件,而电视传播过程具有了仪式的意义,成了媒介仪式。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詹姆斯·凯瑞将传播观念分为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两种。他认为,传递观传播是讯息在地理空间、距离上的传播,而仪式观传播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一种神圣典礼。“传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可见,詹姆斯·凯瑞强调的是传播的参与、交流与价值共享。(这两段可以作为理论语料积累下来,首先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其次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出来)

  媒介仪式与节目仪式混淆的结果,使得我国电视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中,往往以媒介仪式代替节目仪式,从而导致节目仪式的缺失,最终结果是外在的喧哗取代了内在实质的传递。我们且以影响最大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来分析。

  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了新的民俗,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仪式。在诸多媒介与仪式的研究中,吕新雨评2006年央视春晚的文章较为有名。其主旨是借助国家级媒体平台,通过电视直播,央视春晚营造出了一场盛大的国家意识形态仪式,实现了经典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的所谓“想象的共同体”。尽管吕文也分析了很多具体节目的国家意识形态、商业与资本逻辑,但本质上,那些节目自身都不是仪式,所以依然是在媒介仪式层面的探讨,是隐喻,是春晚的象征性仪式,而没有触及真正的节目仪式创造。

  笔者曾于几年前在论文《没有仪式的新民俗》、《仪式时间仪式的缺失》中指出,在很大程度上,央视春晚确实起到了凝聚全球华夏儿女的仪式功能,借助央视的强大力量,春晚被制造成了一个空前的媒介事件,相伴而行又造就了强大的媒介仪式效果。这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和詹姆斯·凯瑞的观点都极为吻合。应该说,这个媒介事件、媒介仪式极为成功,央视春晚被举世关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修·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将其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它们对受众来说是事先策划的、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仪式化特征和象征意义的活动。戴扬和卡茨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电视媒介如何被赋予一种力量来营造全国性或国际性的信息环境。/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到,仪式从历时性的角度,具有的“共性”、“共有”、“共享”、“沟通的特点)

  从对央视春晚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传统节日的电视传播中,尽管宏观的媒介事件、媒介仪式制造非常重要,但是具体的电视节目仪式却具有更加内在和本质的意义。詹姆斯·凯瑞谈到传播的最高意义是参与、交流和分享信仰与价值,我们目前做到的仅仅是参与,而且只是通过观看参与,广大观众的参与本身构成了媒介事件和媒介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资源丰富,作为电视媒体,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既要积极制造电视媒介事件、媒介仪式以扩大社会影响,同时更要结合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固有仪式,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电视的媒体与艺术功能,创造出传统节日文化富有时代特色的崭新的具体节目仪式。这样不仅使得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弘扬,也丰富了电视节目,并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质。(收尾强调两点,既要重视作为实践参与的仪式,又要着重强调作为价值观意识层面的仪式,文化节日的内容配合电视节目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的现代媒介仪式,帮助文化更好地社会化)

官方微信 关闭